首頁 / 提名觀察人 / 孫松榮 / 第十四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分享 | 瀏覽數: 2240

第十四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提名觀察人: 孫松榮 , 2016年01月22日 18時46分

第四季(101-1231日)

作品名稱

作品呈現時間地點

提名理由

吳宜曄《感知習作》

 2015/10/17-11/22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個展由《Waterfall》、《Wttiotr》、《Machine Whispers》《Dollar-Post》與《In the future》組成,作品看似呈現出典範的錄像藝術型態,實質是體現了作者對於數位運算與時間意識如何作為顯現、消解、重組、碎裂及傳輸的思考和想像,體現出新一代台灣數位藝術創作者對類比與運算影像的嶄新思辨。

王俊傑《索多瑪之夜》

2015/10/3-2016/1/10

台北市立美術館展覽室

王俊傑創作團隊透過調控與部署的機器,來達致一個結構有序且錯落有致的科技聲光與影像文本。從「物的宇宙」、「殺人狂」、「憂鬱」、「解剖學」到「幽靈」五個表演分段,先後以機械運動、動態影像及鐳射光乃至結尾處從天花板落下的紛飛葉子來呈顯對於索多瑪小說的的不同呈現切面。在另一展廳中,漂浮無數絨毛的玻璃櫥櫃與懸掛在牆上100幅從A到Z字母的拼貼圖像〈憂鬱少年百科〉,是《索多瑪之夜》精神結構的文件檔案,也是王俊傑仿製自薩德到超現實主義者所創置出來的罪惡百科。

汪紹綱個展《三戰》

 2015/10/17-11/27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汪紹綱的雙屏幕作品奠基於他對於起源雲林西螺的台灣傳統武術的想像。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對於武術的想像,一方面來自他想探究台灣傳統武術的特質,另一方面則是由此深入對於民間以武術來反叛統治者的精神。尤其是後者,片中從廟會、陣頭、獅陣及洪門發源地的暗館(即是習武之人迴避官方審查夜間聚集的習武之地)遺址,皆是《三戰》的關鍵題旨。時至今日,流傳的武術體現於姿態與動作中,藝術家的言外之意是非常明顯的:今日的對抗與敵人又何在?這是一個關於當代戰略提問的開始。

河床劇團《夢見大衛林區》

2015/11/27-29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夢見大衛林區》並非僅是河床劇團演了一齣向美國導演致敬並重新挪置其語彙的作品,而是劇團自身創作基因的舞台化影像世界的展現:夢見大衛林區也是夢見自身,夢見自己正做著一場「林區式」的夢。這不僅體現出潛伏於《夢見大衛林區》裡的一種日常與惶悚共存的生命狀態,更可怖的是,讓噩夢忘了醒來,永無止盡。

蕭美玲《彼方/視逝》

2015/12/5-27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展覽主要由三件新作《在森林中遇見自己》、《我的記憶是你的風景》與《森》構成,圍繞在蕭美玲對於法國與台灣兩地的多方想像,及尤其她透過魚網與十台投影機所編織而成的記憶視像。展覽題目「視逝」既可意味著重新看見遺忘了的種種家庭記憶,也可矛盾地和再也挽不回的家庭記憶脫不了關係。這無疑不只是看不見或再也看不到的緬懷,更有著一切就此「逝世」之意。

陳界仁《變文書──陳界仁影像、生產、行動與文件》

2015/10/24-2016/1/10

立方計劃空間

展覽一方面是陳界仁對於《殘響世界回樂生》經過一年後的重新構思(現場放映影片新版本),另一方面則在展示「種樹的人」、「陪伴散記」、「被懸置的房間」、「之後與之前」圖文與投映畫面《不可能體會的痛》的基礎上,提供一套以「變文書」為結構來重新思辨自《凌遲考》至《殘響世界》的特殊工作方法。

《養生之道:2015台南永福路二段冬季街區田野運動會》

2015/12/19-2016/1/17

齁空間、絕對空間

展覽分別在兩個替代空間舉辦,在概念上透過一種奠基於在地文史的田野調查,邀請台灣與東南亞藝術家就當下亞洲社會脈絡,重新轉化出一套對於社會運動的特異創作與反思方式。展場上既有檔案與城市圖景,也有關於待拆商場、反轉抗爭運動的體操及無身分者的未來想像等作品。

相關評論

沈浸於少年謀殺事件的虛幻情境:《索多瑪之夜》的符號與象徵 [2015年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夢 大衛林區 [2015 特約評論人] 羅苑韶

第十四屆第四季提名名單 --- 郭亮廷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