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圖像、技術與媒材之間:黃沐芸微型個展《日和》
張又升 | 發表時間:2023/05/16 21:27 | 最後修訂時間:2023/05/22 17:46
評論的展演: 【日和|聲吶計畫 第五屆 Sonar Project 5】黃沐芸微型個展
這是藝術家黃沐芸首次正式的藍曬作品展,來自第五屆聲納計畫的選品,場地位於秋刀魚藝術中心內小巧的閣樓。雖然空間不大,但作品的數量和體積本身頗能與之呼應。
將藍曬視為一種使圖像物質化的技術,那麼《日和》的所有展品皆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圖像,二是技術(藍曬),三是乘載技術和圖像的媒材。
在圖像層次,我們可以看到街邊風景/建物、花草樹木和藝術家自己的身體及其後製圖像(好比跟鎖鏈重疊與接合),因此雖多為具象的攝影畫面,卻不完全為實景,還包括超現實的合成拼貼──黃沐芸本人已經以NFT的形式發表過若干攝影及合成作品,不可否認,這正是筆者注意到這次的展覽,進而關注藝術家實體作品的原因。
至於技術層次,則能從展名《日和》窺知一二:日文中,日和(ひより)即晴天之意,故上述圖像儘管出自攝影技術,卻跟其倚賴的「暗房」相反,訴諸的是「紫外線」;由此延伸,藍曬並非不假挑剔地利用陽光本身,還必須取其特定的頻段。另一方面,藥劑的使用也是一門學問,其濃厚稀薄搭配不同型態的紫外線和媒材特色,顯影結果也大不相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某些作品的藥劑已自然轉化為圖像,有些則殘留為化不開的微小山丘,質地不均,令人舒爽。
在媒材層次,本次展品包括紙張、玻璃、瓷器、銅片和鋁片(裱褙),相當豐富。其中,紙張分別取自茶包和咖啡濾紙,頗有生活導向的思考;玻璃和瓷器則為街邊棄物,呈碎片狀,發現和撿拾的經歷同樣鑲嵌在藝術家的日常中。銅片和鋁片則為藝術家從事過的金工素材,其藍曬結果跟玻璃和瓷器一樣,充滿變化──銅片(紅銅和黃銅)的顯影(藝術家本人之身形)已跟展期剛開始不同,暗沉褪色許多;鋁片的顯影上則部分出現藥劑發泡後破裂的狀態,藍皮翻翹,白底露出。無論哪一種金屬,皆一定程度地改變了圖像。有別於此,茶包和咖啡濾紙的顯影似乎較好控制,圖像也更完整,儘管紙紋清晰,卻因吸水均勻,使圖像相對不受外力干預乃至破壞。
黃沐芸微型個展《日和》 圖片提供|藝術家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瓷器上葉片密布之樹林顯影,不只輪廓清晰,紋理細膩,色澤更一方面受藍曬影響,另一方面受瓷器材質影響,紛陳多變,漸層有致。可惜瓷器面積不大,否則若能據此內容擴延下去,想必精彩。
藍曬的技術曾被用於植物標本、建築藍圖(藍圖之所以為「藍」圖的原因)和早期攝影,這次相對罕見地出現在當代藝廊,又被藝術家賦予特定觀念,值得進一步品味。
我們可以看到,多元媒材和圖像分散在各個作品間,雖然代表藝術家多方探索的興味與玩心,卻也不免讓觀者好奇,在單一媒材配合特定圖像的情況下,藍曬技術能夠發揮到什麼極限,由此再回返圖像,思考它與媒材的搭配。舉例來說,前述銅片顯影之褪色(時間維度)和鋁片發泡之破裂(空間維度),皆直接介入圖像的構成。那麼,在圖像和媒材兩個層次上,如何能透過藍曬的中介產生更有機的對話,讓它們的關係不是偶然的相遇,而是更緊密的交織,甚至令人認為兩者必然要扣合起來?
上述疑問是「縱向的」,亦即將單一或特定的媒材、藍曬和圖像視為一條彼此連動的鎖鏈,深究其中各個層次的關係,之後再去觀察其他媒材、藍曬和圖像的連動。有別於此,《日和》的思考──生活即景、小事物與日常中的偶遇──似乎是「橫向的」,也就是在媒材層次盡可能多樣,在藍曬上也坦然接受各種結果(當然不乏藝術家熟練的操作),在圖像上也相對自由地檢選。這兩種思考的方向能否或是否需要綜合,端看藝術家的想法,而其背後牽動的似乎又是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差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