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台新藝術獎初選入圍名單揭曉!
台灣當代藝術大獎「台新藝術獎」,目前已邁入第十二屆,同時也是獎項大幅改制,首度以不分類之評選方式運作一年後,即將進入獎項揭曉過程的第一階段初選入圍發布。涵括不同專業領域的七位提名觀察人王浩威、李俊賢、林于竝、胡永芬、紀慧玲、陳泰松、陳漢金,全年度親臨展演現場、觀察眾議、獨立提名,同時在藝術獎專網ARTalks撰文評論,終期以熱烈而嚴謹的合議制方式遴選出年度十五項入圍作品如下:
作品名稱 / 入圍者 |
入圍理由 |
「New Work Project新作輯」-牛俊強X羅智信創作計劃 / 牛俊強、羅智信 New Work Project by NIU Chun-Chiang and LUO Jr-Shin / NIU Chun-Chiang, LUO Jr-Shin |
牛俊強X羅智信共同發表的創作計劃《新作輯》,兩位藝術家分別挑選對方過去的作品,然後再創造一件作品跟所挑選的對方作品產生各種對話關係,完全是一場兩個充滿才能與意志的藝術家之間的文攻武鬥,精彩、嚴謹、而又處處迸爆意外的火花,並完成了比策展更策展的厲害呈現。 年輕的藝術家們看穿了生態中策展主流權力的怠惰、僵化、貧弱、與裝腔作勢的虛矯,但他們卻又精明慧黠地完全無意迎上去攖其鋒,而是以充滿才情與技術含量的身段,看似謙遜,其實自尊而高明地展現自己--《新作輯》的兩位藝術家有意識地化被動為主動,將「個展」巧妙地升級為「策展」版,對於主題更為入肉深化。這種趨向也使得藝術家重新拿回了本該所屬的獨立發言權。 主筆:胡永芬 |
土地計畫─金磚上的遺民 / 蕭紫菡舞蹈劇場 The Land Project—Adherents of the Golden Bricks / XIAO Zi-Han Dance Troupe |
藝術行為與社會議題的直接扣連並不是《蕭紫菡土地計畫─金磚上的遺民》唯一引人注意的焦點,但仍是這項演出值得評價之處──蕭紫菡舞蹈劇場此作激起了美學與社會議題的思辨,展現了倫理的直接行動力,並呼應了當代藝術近年來對藝術介入社會的普遍關懷。 表演發生於已遭破壞/清除的台北市華光社區,在瓦礫垃圾之間,地景強大廢墟感展現的真實文本與表演者藉由身體語言、戲劇情境再現的敘事文本,直接控訴了政府與權力、資本集團加諸於這塊土地的暴力。在已遭政府監管的場域,這樣一場演出同時宛若游擊行動出擊,觀眾的參與如同聲援者;在現實情境下,表演者與觀者身體受監控、隱匿、不自由的緊迫,直接隱喻了人民身體與居住權遭剝奪的痛楚。 主筆:紀慧玲 |
《小‧結》林文中小系列最終章 / 林文中舞團 Small End by WCdance / WCdance |
形式上將舞蹈身體化約為物質性,以布署動機處理身體在時間與空間裡的流動與能量驅力。穴洞般的舞台設計以及低限的音樂設計讓無機抽象性在此簡約效果下收效、集中與放大。雖然精緻度還有待成熟與處理,但捨市場消費接受習慣而獨立探索身體表演語彙,尤其歷經西化後的身體與藝術經驗如何反芻、重新啟動,是相當有意義的停頓與注視。 主筆:紀慧玲 |
合唱無設限VI-〈無〉人聲新媒體跨界製作 / 台北室內合唱團 Void / Taipei Chamber Singers |
跳脫一般合唱團「排排站」刻板的演出方式,嘗試結合人聲、影像、電子音響,呈現出一個由合唱團主導的「類劇場」。整個演出表達出赫曼.赫塞《流浪者之歌》的哲思 — 原始、天真的音樂首先體現出人生的童年,越來越繁複、理智化的音樂象徵著成年,最後返璞歸真的終結於老年。全「劇」的連貫性、戲劇性起伏相當充份;演唱者們靈巧的移動、走位,以配合劇情的推展;合唱團不只能靈活的演出,還展現出卓越的技巧、純粹的音色。 主筆:陳漢金 |
李銘宸《Dear All》─2013新人新視野-戲劇篇Ⅱ / 李銘宸 LI Ming-Chen《Dear All》—2013 Young Stars New Vision-Theater II / LI Ming-Chen |
《Dear All》以「物件劇場」的形式,創造一個垃圾的空間,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見當代的物質生活。 宛若八點檔的夜市人生,故事背後延展出畸零、背叛、傷痛、死亡等情狀,描摹「親愛的我們」可悲可情的多面。導演善用翻轉、重寫的手法,前一刻看似正常的關係,下一刻忽然反面化,荒謬與笑點並置;最精彩處在於,導演透過集體即興手法連番翻轉層層關係之餘,也將道具、舞台「即興化」,類似垃圾的物件因而布滿舞台,這些物件同時成為視覺意象,直指一幅垃圾拼裝的物質人生。《Dear all》可看做八0後青年世代小劇場工作者善於將語言、劇情、結構「解構化」,對語意、記號學駕輕就熟;就《Dear all》來說,不只玩弄反面手法,也試圖深入社會底層或生命幽微暗影,讓我們看見青年世代面對社會真實不迴避的態度。 主筆:紀慧玲 |
花山牆 / 蘇育賢 Hua-shan-qiang / SU Yu-Hsien |
「花山牆」闡述的是台灣民間議題,借由藝術專業介入,將議題精緻化、當代化、都會化,也將禁忌議題檯面化,如此的作為,使觀者足以放鬆的審視生命週期非常有限「紙厝』,藝術家的專業提點,使「花山牆」成為極為entertaining 的作品,觀賞藝術,分享藝術家獨特觀點,也得到愉悅感受,真是太好了。 主筆:李俊賢 |
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 /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ThaiTai- A Measure of Understanding / Open-Contemporary Art Center |
這項策畫展是由藝術家自組的團體(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積極串聯、在官方機構之外自立營造的交流典範,也是藝術家們在全球化的文化產業進程下謀求自我組織的跨國家連線,無論在展覽組織能力上,還是在作品理念的開方上,都有相當可觀的成績。一方面,它展現了台灣與泰國兩地藝術家們豐沛的創作能量與作品規模,不拘於特定類型的藝術表現如錄像裝置、文件、攝影、雕塑、紀錄片等等;另一方面,在長時間跨國的友誼與交往下,這項交流展跨越了地域、語言與社會的限制,拉出台灣與東南亞(泰國)彼此在資本體系的掩蓋下人文、經濟與歷史的臍帶。這是由藝術家們打開的、一種跨越族裔認同的生命共同體。 主筆:陳泰松 |
莫拉克 / 陳伯義 Morakot / CHEN Po-I |
陳伯義的創作,將其水利、攝影兩項專業結合並用,從他年初於海馬迴光畫廊「莫拉克-陳伯義個展」,到關渡美術館邀請的跨年個展;前者展出內容包括莫拉克風災於高雄市那瑪夏區南沙魯部落地貌造成不可復的毀壞,除了像一幅抽象畫般,在鏡頭前宛若謐境的災後「風景」,陳伯義同時以文獻呈現他多年以來在南沙魯的田野調查資料,透過他的水利專業與有如廢墟中靜物寫生的影像,讓觀眾了解這是一場由人禍加持的天災。於關美館個展中他首度呈現多年前累積的田調工作:「紅毛港遷村實錄」,除了文獻之外他更進一步的處理物件,以宛如博物館的視覺,展陳在那裡曾經有一群人世代存活的證據。藝術家以創作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的殷懇及其自我邊界的躍進,讓人感動。 主筆:胡永芬 |
陳仕瑛《山地話》─2013新人新視野-戲劇篇Ⅰ / 陳仕瑛 CHEN Shih-Ying《Mountain Language》—2013 Young Stars New Vision-Theater I / CHEN Shih-Ying |
雖然是個小的製作,導演用激烈直接的手法演繹品特的語言,讓劇場成為事件的第一現場,觀眾成為共犯者,或者冷酷的旁觀者目睹事件發生,一幕幕「暴力」與「壓迫」的場景在眼前展開,讓台灣的劇場恢復其應有的強度。 主筆:林于竝 |
凱吉一歲 / 動見体劇團 Dear John / M.O.V.E. Theatre |
如同地震,也如同革命,這個作品從最根本動搖了藝術的前提,雖然不是劇烈的搖晃,但是卻讓藝術各自易位。從約翰凱吉的拆鋼琴出發,林桂如不只拆了鋼琴、更讓整個表演空間成為鋼琴。鋼琴裝置以棉線連結編舞家董怡芬的身體,創造音樂與舞蹈之間的新關係。王仲堃的聲音裝置,讓動態雕塑與電子音以及樂器的「音樂」共振。從鋼琴樂器到空間裝置,演奏的身體到舞蹈的身體,裝置與聲音,聲音與音樂,這個作品不只動搖,更創造出新的藝術迴路。 主筆:林于竝 |
塗鴉藝術 / 糖果鳥Candy Bird Street Arts / Candy Bird |
歷經多年的創作磨練,Candy Bird的塗鴉繪畫已臻至成熟,形成一個極具個人色彩與魅力的藝術語言;它不是偶發的街頭,而是襲向全面的社會空間,已超出一般所謂的塗鴉藝術,是有理念的計畫行動與運動協力者,其視覺語彙是在揶揄、批判資本體制者有權者與既得利益者的社會宰制與土地掠奪。近年來,Candy Bird的塗鴉得到更多曝光,更加為人所知,呼應了社會不平等的聲音,以致於他的創作不能視為公共空間的臨時占有,有權表達的臨機表述,而是被轉化為一個替弱勢者講話的發聲管道,擴展了這種藝術類型的圖像張力。 主筆:陳泰松 |
歲月 / 照堂 : 1959-2013影像展 / 張照堂 Time: The Images of CHANG Chao-Tang, 1959—2013 / CHANG Chao-Tang |
張照堂在戒嚴時代所拍的相片,完全反映了當時年輕人的虛無、蒼白的心境,壓抑的社會氣氛中,年輕人並沒有出口,只好沉重的惡搞,製造荒謬的幽默,以為百般無賴、輕描淡寫地化解。在戒嚴的宰制下,張照堂真正找到方法,深刻的表達了當時的社會,在台灣藝術史上,應屬空前。 主筆:李俊賢 |
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 / 高俊宏 The Ruin Image Crystal Project: 10 Scenes / KAO Jun-Honn |
以深具在地歷史縱深的視角而展開長期的地理踏查,《廢墟 晶體影像計畫》的意義在於親身駐點的營居,並依據該處或曾有的舊照片為摹本在牆上進行素描,或安排人物在廢墟現場的演出,是現代台灣從殖民時期到後殖民的轉印浮顯,在攝影影像與文字的互文存證下,拾起其間遺落的、受傷的、遁入過往而遭到忘卻的遺跡事物,邀請觀者去醒覺、甚至去探訪這一系列地點的歷史反思。饒富意義的是在本屆國美館「亞洲藝術雙年展」的展出中,高俊宏以live art的親身演出,這裏的歷史感橫跨紀錄、行動、訪談、劇演與攝影等諸多形式,從個人的體悟到與他人相聚的社會實踐,展現了感知強度與這個計畫豐富的美學面向。 主筆:陳泰松 |
微光─亞洲當代工業圖景,台日韓協力計劃 / 吳尚霖(總召集人/策展人)、楊佳璇(齁空間負責人/策展人) Twilight—The Prospects of Asian Industry, Korea, Japan, Taiwan Collaborative Art Project |
「微光/亞洲當代工業圖景/台日韓協力計畫」,這是一個在台南發生,串聯了三個國家、五個空間、十位藝術家的展覽。台南這個城市因為某些人的聚合,使整個生態產生了極其正向的凝聚與發展。跨域、異質的獨立文化藝術空間紛起,各見自主風格;空間與空間超友善聯結,共構共生共榮、共同做一番有意思的事。 這個展覽「動用」了齁空間、海馬迴光畫館、絕對空間、政大書城樓下的閒置空間、大圓機械廠等場地,以亞洲特徵的「工業圖景」為題進行鋪陳。其中日韓藝術家皆就台灣在地的議題或文化元素融入創作,台灣的藝術家也就他們長期以來關注的方向呈現此一階段的發表。可以想見何其複雜的策展行政,藝術家們卻舉重若輕的完成了一次靈活、視野宏闊、而又非常完整精彩的展覽。 主筆:胡永芬 |
親愛的 / 何曉玫MEIMAGE舞團 My Dear / MEIMAGE Dance by HO Hsiao-Mei |
在特殊的舞台角度上,對於習慣掌控自己身體的舞者產生了新的挑戰,新的舞蹈身體因此產生了。後半段女身男腿的異形組合,一種曖昧而怪異的性別,更將前半段說表現出來的內在,也就是許多不安的緊張情勢同時並存的狀態,更加深刻化了。 主筆:王浩威 |
(依展演名稱筆劃順序排列)
新制台新藝術獎獎勵方向強調:(1)能突破現有藝術框架並具未來發展潛力的藝術創作;(2)能夠激發更深、更廣社會人文關注的藝術展覽或表演製作;(3)能重新定義藝術有利於跨界溝通及跨域探索的藝術實踐方案。在此方向下突破分類觀念所遴選出的十五項展演作品或藝術實踐行動,將在三月份交由台新藝術基金會三位董事代表石瑞仁、林曼麗、吳靜吉,提名觀察團代表林于竝、陳泰松,外聘委員阮慶岳、邱坤良、陳昌仁、陳郁秀所組成的九人委員會,遴選出五項「年度入選」名單;六月份再由包含國際專業人士所組成之決選會議,評選出年度大獎一名,大獎得主將於6月21日頒獎典禮現場揭曉。年度大獎得主獨得獎金新台幣一百五十萬元,年度入選四名,各頒獎金新台幣五十萬元,總獎額共計三百五十萬元。
在此同時,今年(2014)第十三屆的提名觀察也已開始運行,新年度提名觀察人從七位擴增為九位,分別是:陳泰松、紀慧玲、李俊賢、陳漢金四位續任者,加上邱誌勇、張小虹、郭亮廷、趙綺芳、郭昭蘭五位新任者擔負提名觀察重任;啓用進入第二年的ARTalks專網藝術評論逐漸引發愈來愈熱烈的討論,台新藝術獎新制透過ARTalks專網,強調建立公眾的參與、觀點的互動與跨域對話,不論是結果或過程都值得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