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新藝術獎 / 佈告欄 / Art & _______ / Art & NFT|跨域對視:「藝術與 NFT」專題序言
分享 | 瀏覽數: 682

Art & NFT|跨域對視:「藝術與 NFT」專題序言

Author: 張寶成, 2022年11月21日 17時20分

編輯台:本專題系列推出前十天,發生了加密貨幣史上最大的風暴: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交易所FTX的破產與滅亡。事件的發生始料未及,戲劇化的過程更是成為(即使並未踏入幣圈的)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而加密貨幣、區塊鏈與NFT,亦是這兩年來在當代藝術圈除了疫情之外,最熱門的議題之一。撇開眼花撩亂技術細節、投資與市場新聞,究竟藝術與NFT的關係為何?NFT的藝術性該如何定義?你的定義與我的定義有何差異?

Art & NFT」專題邀請了張寶成作為客座編輯,邀請三位對於NFT收藏有著不同角度與看法的作者,以三篇專文來回應「Art & NFT」這個仍在多方演化中的命題,第四篇專文則由張寶成訪問三位藝術家對於藝術、網路與創作之間的關係演變。 

如果說藝術作品做為人類社會的某種切片與結晶,我們的數位分身站在Web 2.0望著來勢洶洶Web 3.0,不論現下是熱血沸騰,還是冷眼心疑,都難以迴避這個不知道何時捲上來的浪頭。


人類社會的重要現象之一,就是較晚起步的後發者可以快速走完先行者的諸多過程,直探其歷史成果。歐美花了三五百年完成的民主化事業,東亞幾個國家卻能在一百年左右大致底定,而連現代化的水電供應都成問題的偏鄉,居民卻可以人手一台比市中心上班族更先進的手機。

只要承認上述現象,那麼「藝術與NFT」的討論竟在此刻發生──別忘了,相關新聞奪人耳目也才一年多──就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了。

藝術是先行的舊事物,NFT是後發的新東西。這新東西正飛快駛過舊事物曾經緩慢刻出的所有軌跡。我們看到,「非同質化代幣」(NFT,Non-fungible Token)的各方面尚處萌芽階段,卻被迫奔向一道既深且危的漩渦:何謂藝術?藝術與NFT的關係是什麼?此外,就NFT本身而言,整體創作才剛起步,對它的反思就一腳跟上了。我們難道不需要更多時間實踐,才好去討論些什麼嗎?

一切都在迅猛加速中。結果是邁向失控還是建立一套秩序,目前仍屬未知。總之各個賽道糾結拉扯,你我只有猝不及防的份。為了捕捉這個超速演化的過程,這裡呈現四篇文章。

第一篇〈一張藍色矩形圖片十二萬美元?加密藝術潮流自己決定〉由Bitman所寫。在NFT的世界,特別是以太坊(Ethereum),廣告業出身的他以專案項目「BITMEN」(今年四月初公售)為人所知;不只如此,他近來更密切觀察並收藏藝術類NFT,作為熊市洪流中的抗跌浮木。文中對「NFT」和「Crypto Art」(加密藝術)的巧妙區分,一定程度回應了「藝術與NFT」的關係。 

第二篇〈生成藝術與擴展中的公私場域〉作者是羅仕東。他是「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成員,長年關注當代藝術和東南亞文化;2021年起,積極投入NFT的鑑賞和收藏,跟我同屬Volume DAO的成員,活躍於泰卓鏈(Tezos)。這篇文章除了展現他對生成藝術的著迷和分析,更在開頭點出當前NFT的多元發展,如「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和「出席證明協議」(POAP,Proof of Attendance Protocol),足見其眼界之廣闊已超越「藝術與NFT」這道命題。

第三篇〈昨日攝影,今日NFT〉是汪正翔的手筆。過去數月,我在社群媒體上幾次讀到他對NFT的評論,可謂戲謔中帶條理,口語中見論證;更重要的是,其思考就是對「藝術與NFT」的一記直球。雖然不在NFT的社群,但他基於攝影史的知識給了NFT發展一點建議。如果我沒讀錯,此文有一套潛台詞:NFT愛好者無須動藝術的歪腦筋,恰如藝術家最好別蹭NFT的熱度。我完全贊同這個觀點。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許這樣走下去,NFT與藝術反而能百年好合。

第四篇〈NFT與藝術的三個斜槓〉是拙作,訪談三位藝術家劉承杰、林逸文和賴火旺。跟前述作者一樣,他們一位較常跟以太坊的夥伴工作(劉),一位多在泰卓鏈上發表作品(林),另一位並不涉足NFT(賴),三人都在設計、工程和(特定媒材的)技術上各有所長。前三篇文章已經提到NFT的市場價格、機制美學和在藝術史上的可能走向,現在來聽聽活生生的創作者如何跟NFT遭遇和相處。

最後,身為客座編輯,或許該對這樣的安排略添隻字片語。在NFT的世界,以太坊和泰卓鏈的使用者如何看待彼此,大家心知肚明;如果要類比,約莫是流行音樂和獨立音樂的關係吧?至於在NFT的世界之外,既有的藝術家和藝評人怎麼看待NFT,又是另一個話題了,反之亦然。以太坊、泰卓鏈和非NFT使用者的跨域對視,便是這次專題的初衷。以下四篇文章不只主題皆異,作者們的文體、筆法和文章命名方式也差很多,這除了是個人所受的訓練不同所致,也多少反映出他們平時所處的場景文化。有沒有在NFT的世界待過?在NFT的哪一個世界待過?在NFT之外的哪一個世界待過?這次專欄所留下的文章都是一個答案,也是一張張屬於他們的「出席證明協議」。




客座編輯|張寶成

本名張又升,台北人,Volume DAO 核心貢獻者及 NFT 藏家、講師、書寫者,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並擔任《表演藝術評論台》特約評論人。


繼續閱讀其他文章

Bitman ⦙⦙ 一張藍色矩形圖片十二萬美元?加密藝術潮流自己決定

羅仕東 ⦙⦙ 生成藝術與擴展中的公私場域

汪正翔 ⦙⦙ 昨日攝影,今日NFT

張寶成 ⦙⦙ NFT與藝術的三個斜槓:創作者專訪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