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義、邱昭財、秦政德在TAV
主辦人/單位: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
首次展演日期:
2014-05-23
結束展演日期:
2014-07-06
詳細時間說明: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 11:00 A.M. – 9:00 P.M.
活動地點:
台北國際藝術村
活動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北平東路7號
一個藉由藝術家所提供的作品、飲食及言語所組成的表達……
「2001年10月12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於北平東路7號原為養護工程處辦公室舊址成立了『台北國際藝術村』,企圖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將 該場域重新規劃為藝術家創作與居住的空間。同時,結合台北的城市特色,透過藝術進駐計畫,促進國內外藝術家與在地社群的互動與交流,擔任連接起不同文化的 橋樑,踐履藝術的社會責任,實踐以城市為本的多元文化發展,更賦予了它新的使命與面貌。 」
上述文字是台北國際藝術村(以下簡稱TAV)官網上的自我介紹,而即將自2014年3 月起發生的系列「藝術家們在TAV」的展覽,正是為了呼應與重新召喚這個空間的初始期待所設計。位於中央行政特區的TAV,除了經常性駐居著來自不同地區 的藝術創作者之外,同時有著一個性格獨特的展場與在都市裡罕見的美好戶外空間……
「藝術家們在TAV」是一個要求藝術家在不同場景裡呈現自我的活動,其包括一組自主發展的展覽內容,以及一場為熟識與陌生的朋友精心整備的餐會內 容,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藉由藝術家所給出的作品、飲食及言語所共同組成的表達,與此同時,我們也希望在一種合作的概念下,使得將於同一個空間裡發生的三個 藝術家的個展亦能共同結構成一個有意思的聯展。
即將自5月23日登場的將是本系列的第二檔――「陳伯義、邱昭財、秦政德在TAV」,不約而同地,為觀眾舉辦∕主持一場餐會這項附帶「任務」成為這 三位藝術家發想的靈感,他們在緊密結合著本身創作的關注同時,也藉由發展全新創作或重新結構既存作品的方式,深刻地回應了飲食作為一種文化內容與交誼中介 的性質與潛力。
「陳伯義、邱昭財、秦政德在TAV」自5月23日開展當日,將陸續於5/23(五)、6/6(五)、6/20(五),於展場內分別舉辦個人的餐會活 動,預計邀請的賓客除TAV駐村藝術家外,也將於網路上公開徵求有興趣與會的觀眾,在提供這項獨特體驗的同時,我們也期待透過於網路上發表的與會者的書 寫,讓其他觀眾看到他∕她們於期間的領會與感覺。歡迎有興趣和藝術家共進午餐的朋友加入展覽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 /artists.at.tav)並密切注意相關訊息!
陳伯義 Iû thng tiûnn(油湯場)
在台南作小吃的同業彼此稱呼「做油湯」,也就是烹煮食物的意思。他們不分小吃的類別與價格,讓烹煮回應給吃的人愉悅且飽足,同時,讓享用小吃的人也參與在烹煮現場,這當中就是飲食文化的發生所在。
油湯場就是表達這些小吃現場的文化痕。透過烹煮現場的痕跡來傳達日積月累的料理態度、飲食習性、生活瑣碎以及社會變遷。曾經有位資深的攝影前輩告訴 我一個拍照的經驗法則,有好吃的地方,就會有深厚的生活紋理,也就會有漂亮的文化,所以就容易拍到好照片。這個概念引導了我去走訪任何田野現場時,必定會 先搜尋在地的美食與特產,由吃這件事情可以很順利的進入田野現場,同時,也撫慰了我在工作受挫後的心情。
這些小吃美食最重要的就是做油湯的師傅。我喜歡近距離地欣賞他處理食材的步驟,調味的經驗,烹煮的火侯手順以及跟我閒話家常的從容。每當我在小吃休 息日回到這些油湯場,我可以從牆上地面、爐具、食器以及炊具上看到曾經在場的文化肌理,而這一切如同對味道一樣的追憶,令我深深著迷。
邱昭財 給___________
1999 年,在偶然間,出於一件作品在構形意義上的突變,接則影響、促成了我在創作理念的轉進。在以「互動」作為作品發展的主要概念下,作品中加入了物體實際運動 的因素,以跳脫實體恆定的狀態,而作品的動態需經由觀眾主體的觸動開啟,在身體與作品的互動、對應與實際動態的歷程中,感官隨時間的行進正不斷經驗著。作 品中互動的特性,經由身體的操作為作品帶來了動態,在感官上產生了聲音與動作的回饋,或可類似比擬於「玩具」的概念,然而更重要的是在這些互動歷程之間所 產生的「玩具情境」――以此作為一種對於互動、操玩的狀態之描述,意即觀者主體在操玩的當下,能滿足其操縱、掌控的欲望,能得到片刻的現實跳脫、解放,並 能自成一滿足且相互融合的情境狀態。當得以佇立或安坐在位於展場中的餐桌旁,或許已給定了在這接下來的片刻時光有某種微微的親密感。而透過圍繞著作品的 「互動」、「玩具」兩個關鍵詞,更深入的對話將是關於其後所建立某種連結、關係……
秦政德 葬食
「隨時隨地都有糾察人員在收垃圾,以及從頭到尾確確實實的垃圾分類……」這大概是「太陽花學運」屢屢被媒體與眾人提及的運動事,不管論者究竟是讚揚 或負面批判,當垃圾不只是垃圾,居然也可以成為一場盛大學運的觀察評論焦點,恐怕是前所未見的吧!還記得仍沒有「垃圾專用袋」與「垃圾分類觀念」的年少 時,無意間看到一幅張大千與其「筆冢」合影的照片,比起張大千在拍賣會上價格屢創新高的畫作,「筆冢」無疑地更吸引我的注意,因為原本該被當成「垃圾」處 理的禿筆,張大千不僅未斷然輕率拋棄,反而是有情、有義、有恩地支支聚葬在一起。這帶給了我莫大的啟發,2007年便先東施效顰立下《小草筆塚》,隨之更 嘗試站在張大千的肩頭上,陸續再立《丹青草山》(葬色)與《藝餘丘》、《秒浮屠》(堆積雕刻木屑)等碑。後來我又進一步關注到「茶」、「咖啡」及「紅 酒」,這三樣臺灣人目前日常飲用量皆極龐大的殘餘物 ―― 也就是「茶渣」、「咖啡渣」與「紅酒軟木塞」,如果不把「茶渣」、「咖啡渣」與「軟木塞」直接 視為「垃圾」處理掉,那麼將能如何從不只是「垃圾」的品飲棄遺裡,投出一顆小石盪開 關於全球貿易交通、環保、品味層次、情感記憶等的創作連結可能性?
費用說明:
免費
活動聯絡電話: 02-3393-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