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金磚上的仿聲鳥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3543

金磚上的仿聲鳥

主辦人/單位: 曾馨霈

首次展演日期: 2014-07-25    結束展演日期: 2014-08-22
詳細時間說明:
7/25~8/22,11:00~18:00,週日休

活動地點: MEME 覓空間
活動地址: 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 9 號 12 樓

關於展演:

金磚上的仿聲鳥

時間:7.25~8.2211:00~18:00,週日休

地點:覓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2912F)

開幕茶會暨藝術家座談會:7.25 19:00

參展:蕭紫菡舞蹈劇場X沈君翰、華光抗報、豪華光、楊哲豪、李政曄

策展:曾馨霈

 

仿聲鳥,是鳥類嘲鶇的俗名,生活於西半球,體型小色灰,外型並不特殊,但善於模仿,有非常婉轉的歌喉,能將聽過的聲音加入自己的歌聲當中,小嘲鶇大量生息於城郊,常棲息於高處鳴囀,能奮力保衛其領域,甚至在夜間也鳴叫。 

華光社區位於台北市中正紀念堂東南方,佔地約兩千坪,2007年底行政院提出四大金磚計畫,欲將其改變成為「台北華爾街」,但之後隨著執政黨替換,更新計畫一變再變,從此屬於國有地的華光社區開始面臨土地開發問題。 

民國38年,國民政府來台接收此地,延續日據時期台灣監獄舊有用地,做為臺北看守所和臺北監獄。而原先附屬的日式木造平房,則成為法務部職員的宿舍,形成華光社區。華光社區共有三類居民:第一是在國民政府抵台之前,就已居住於此的日治、清領時期居民;第二是跟隨來台的法務部員工,在法務部默許下自行搭建房舍者;第三為1950、1960年代的城鄉移民,他們買了社區的房子後,落腳於此。由於國民政府抵台時並未將台灣當作永久居留地,當時地居民也分不清房產、地產與房地產對自己的權利關係,土地規劃含糊不清,複雜的占用國土地、政府默許、違建,以及位於都市重點開發地段,是促成華光社區拆遷悲慘命運的主要原因。 

觀看近年來的土地議題,樂生、士林王家、華光社區、大埔、苑裡…,在台灣不同的土地上,卻看見了相似的悲情、憤慨、無奈、不捨,上一代或是好幾代以前留下的土地糾紛,在人情、城市發展、都市更新間不斷地拉扯著,無奈的是,這幾塊區域似乎都沒有一個雙贏的結局,常常是支離破碎、家破人亡,明天,又不知道哪一個地區要被都更,都市更新這個原本應該讓土地、讓城市更佳美好的詞,現在聽起來卻令人不寒而慄。 

華光社區已於2013年拆除完畢,隨著更多更多的社會事件、議題發生,我們很少再來回看這片原先古色古香、充滿老樹、有著歷史背景與意義的區塊,持續請願中的居民們也顯得勢力單薄,目前居民與公民團體在華光細部計畫專案小組中提出的訴求有下列幾項:要求應重視原住戶安置、興建公營住宅、保留文化與歷史紋理、國土利用及資源分配等原則,嚴格檢視現在計畫草案的不足和缺失。除了希望繼續守護奮鬥了一輩子的家園,也期許這個區域的美與脈絡被更多人知道、了解。 

此次參與展出的行動者,來自不同的領域,並在華光社區拆遷前後等不同的時間點開始關心並介入議題,這些行動者有的以身體親臨被拆棄的土地,控訴著傾斜的居住不公;有的則由反破遷小組改組而成,繼續深入社區連結人脈網絡,關心並為大部分處於弱勢的居民發聲;有的則拿起相機,記錄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動一靜、一事一物;還有於華光社區拆遷後,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觀看,對於未來的華光進行想像。 

這群行動者如同金磚上的仿聲鳥,他們所形繪、所創造出的影像,成為一種景音,不斷地在這個世間上被傳盪、流竄,這些景象的音響在網路媒體上、在實際出版上被不斷複製、模仿、流傳、記錄,這些行動者彼此訴說的是來自華光的各種聲音、各種影像,交織出的是事件過後,議題的熱度持續被傳唱、維持,並有更多新血因此加入,奮力保衛、關照與我們切身相關的居住議題。

 

費用說明:
免費

活動聯絡電話: 02-2396-5505    活動聯絡人: 李秉原

相關評論

社會運動的藝術表現:談曾馨霈策展《金磚上的仿聲》 李 若 凡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