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藝境》繪畫聯展
主辦人/單位:
金車文教基金會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16-12-01
結束展演日期:
2017-02-28
詳細時間說明:
09:00-17:00 全年無休(除夕休館)
地址:宜蘭縣員山鄉員山路二段326號
關於展演:冬季裡的蘭陽平原,總是罩著一層因過多水氣而暈染開的朦朧,而難得的日光更顯得彌足珍貴,可謂在地人才明瞭的獨家快樂。有氣候如此,因而生得美景如此,更難得的是與本次員山館的展覽多了些心有靈犀的意外感動。朦朧如張玉穎所表達人與人間層層相隔的那層膜,因混沌而迷人;温宛菁為愛追光尋影的勤快身影顯露對於後山的不捨與依戀;秉持快樂創作的理念,潘怡君從生活出發,努力地實踐著,並用創作共享她的獨家快樂。
靠近│失溫與隔閡─張玉穎
畢業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美術研究所的玉穎,在高中時便可看出未來成為藝術家的潛能,課本上的塗鴉彷彿預言著玉穎的未來,在高中課本中,畫出了屬於自己的藝術創作藍圖。
玉穎認為人與人的相處似乎隔著一層摸不清又看不透的膜,模模糊糊的臆測摸索,並且往往游離於虛假與真實之間,面對不確定的恐懼感,是那麼讓人躊躇卻步,但卻又不足以完全地掩蓋過那點不斷溢增的探求欲望,人在渴望著汲取溫暖和安定的同時,也捉緊了矛盾。
靠近是一種距離上的變化,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心靈交集所因應而生的某種溫度變化,隨著距離的拉近,我們開始感受自己以外世界的溫度。而人們彼此間總是存在著距離與隔閡,有時候,這樣的一種界線限制,讓我們很難以直接、純然的方式交流彼此,有時候卻也因為這樣的一種界線,讓我們能夠遠離險惡的種種。透過創作,玉穎欲描繪傳遞的是一種心靈溫度的變幻,一種渴求,一些安逸的寄託,觀察著社會的轉變,思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舉止、表情、氛圍…,玉穎希望能夠透過一些意象或抽象時空的擬構,來詮釋一種心靈的寧靜之境。
創作系列中,以鳥為主體展開,羽翼沒有了翱翔天際的意象,刻意忽略足部的描寫,整個畫面營造的是一種靜的氛圍。敘述著追憶過往至今的成長歷程,普通的家庭,普通的生活,在沒有太大的波折且安逸舒適的環境下長大,卻隨時有種會被淹沒在社會人海中,如同一個小透明的存在。為此,在潛意識裡將自由與駐足限制在一個平靜安穩的表面下,小心翼翼的構築,並蜷縮在看似舒適的範圍圈內,舔舐、捉摸、囈想、顧盼。或許刻意遺忘了羽翼翔空時的絢麗,在意識層面下恐懼著凌空與墜落。
每個時期的畫作,因心境不同,所呈現出的顏色基調也自然不同。以大學時期的藍色系來說,當時玉穎對於未來思考較多,甚至思考藝術創作應暫時擱下,直接進入職場工作;而研究所時期則是暗色系,對於畢業後的前景也極為憂心,呈現焦慮的狀態;而現在的作品較為繽紛,是為彩色系,玉穎放下過去幾年的煩惱和擔憂,如實的反映在畫作中。
低谷遇幽蘭─温宛菁
30歲那年,讓一路走來十分順遂的生活起了不平靜的漣漪。一直在生物醫學領域鑽研的温宛菁,因工作壓力引發身體不適,雪上加霜的是努力多時的實驗宣告失敗,一連串的打擊讓宛菁停下腳步,出走花東,進行一場自我沉潛的療癒旅程,並在當地尋得陽光撫慰。
温宛菁,台北人,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記憶中,艷陽下,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外婆過世後,院子裡的草木便成為移情的對象。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虛和實之間搖曳,彷彿是外婆的一生,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彈性。
外婆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便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宛菁在此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在這幢有著外公外婆身影的日式宅院裡,外公栽的蘭花、外婆種的海棠花,成為宛菁第一件與第二件作品的主角。藉著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
因緣際會而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玩人」。
用創作分享獨家快樂─潘怡君
藝術家潘怡君平時熱愛逛展覽、書、電影…等等,常在「生活」中找尋靈感。創作者總是有個習慣,無意識的蒐集自己覺得有趣或美的事物。如:潘怡君去看”羅蘭珊”畫展的時候,甚至會閉上眼睛反覆記住她的配色。創作者總是無止盡的蒐集資料,並默默地收到自己腦中的資料夾。創作,對於潘怡君來說可謂最快樂的時光,她希望將這樣的快樂獻給觀者,也希望觀者在看的時候成為他們自己的美好時光,另外也想傳達創作並非遙不可及,它應是一種平易近人的生活態度,也許是你今天花了心思煮了一道菜,那就是創作,或是自己動手剪了頭髮,亦是創作,創作並非狹隘又嚴肅,它也可以很簡單。
此次的展出,潘怡君以畫布或木板為底,再以壓克力顏料或是混和一些輔助劑來上色與增加質感。創作中潘怡君最關切的是在創作過程中的突發奇想,像是一種遊戲的過程,有時會感覺作品自己在生長,並且帶領著她,而她只是幫助他成就他原本該有的樣子。不管創作的當下快不快樂,都想要在自己的畫面中呈現快樂,於是你可以看到畫布上充滿了她最喜歡的事物,包含動、植物,與最擅長描繪的女孩,和最心愛的兩隻狗,也許是某種心理的投射,潘怡君喜歡把角色分割在她自己的小世界裡不被打擾,有時是跳繩畫分的空間,有時是圓形的煙霧中,這樣的構圖創造了虛擬的空間,可使畫面更有設計感與獨特性。更使用不同的打底劑增加質感,或是貼上不同材質的布料或貼紙,讓畫面更為豐富。
結語
在名為”生活”的這池活水裡,三位藝術家因著各自信念而傾力地抽絲剝繭或是追光尋影,甚是以快樂信仰與觀者交會,再以藝術之名,將這三股藝術能量匯聚於這片流著愛與蜜的蘭陽平原上,為過路旅客指點迷津,進而撥開朦朧見光影,共賞這片快意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