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光同塵——馮君藍攝影個展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16-06-01
結束展演日期:
2016-08-28
詳細時間說明:
展覽地點|學學白色空間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 207 號 7 樓
展覽時間|2016.06.01—08.28 11:00~18:00
攝影創作曾被前輩阮義忠讚譽為華人世界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的馮君藍,自言以攝影作品表達信仰的關照,或者更精確地說,是透過攝影作品尋求理解人類對於世界的觀看的限制與逾越,而循此顯證基督精神的「道」在這個世界的生成與顯現。
誠然,攝影藝術在美學上的恆常論點,在於如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說的,事物成為攝影影像之後便被剝離了客觀質地,諸如重量、氣味、時間,甚至意義。在布希亞的攝影論中,攝影影像就是以這樣一種「失去肉身」的方式,獲得令人著迷的威力;攝影影像成了一種觀看者與事物之間一個奇妙的媒介,它變成「透明於一種更微妙形式的誘惑」。這樣的現象學式的觀察,讓攝影成為理解我們自身觀看世界脈絡的奇特途徑。布希亞認為,由於攝影對被攝物體進行了大部份的切割,它僅照明了某些可見的部份,而讓其餘「不可見」或「未可見」的部份進入陰暗之中。但是經過這樣的大量「不可見」部份的切割,攝影影像所留存的細節,既是殘餘,但又充滿了世界的自明性,令人著迷。
馮君藍透過攝影所體現的精神性的關懷,與上述現象學式的方法所揭櫫的,視攝影為世界僅存的幻象幾乎有著方法學上的同一基礎,但他更將這樣藉由攝影所呈現的客體殘缺的現象,視為是更大完整主體的片斷,並從而在其中證明上帝的道是一個全然的存有,是世界是賴的神性,更是聖經中試圖揭示的歷史根本規則;馮君藍的攝影觀點具有非常獨特且深厚的哲學思辨基礎,他非常心儀老子道德經中闡現「道」與世界的關係的一段文字:「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段來自道德經的文字,頗似現象學之父胡賽爾(Edmund Husserl)在討論存有的基礎時所進行的現象學分析:面對存有的浩瀚,我們人所能窮舉的任何感知與理解的面向,都僅是不完足(inadequate),而我們卻是從這些對我們顯現的世界萬物表象之外,去直觀形上的內涵,如同老子說的「湛兮,似或存」,或者胡賽爾引自古希臘哲學的的「存而不論」(Epoche)。這樣的形上理解不僅僅是懷疑論式的「挫其銳,解其紛」,而是如同胡賽爾的現象學從「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中找到了討論存有的可能性基礎,當我們能與所在的世界「和其光,同其塵」時,世界所能對我們的意識所開展的,是那個如「象帝之先」,只能意會而不可勝數道盡的世界與道的原初。所以,馮君藍的「和光同塵」,揭示的不是一個俗世煩常的攝影鏡頭下的觀點,是一個能夠「觀看我們的觀看」的視角,是一個不斷地從面對內在意識的深刻觀照中得到對超驗主體(存有/上帝)的領受,理解與認知的過程。
他在「微塵聖像」的系列作品中,以教會中的教友群像詮釋聖經中的典故,並將這樣的作品稱之為「單幅片斷的神劇」;他認為「人並非浩瀚宇宙中一連串盲目的偶然性所衍生的意外,而是受造於物質與神靈的揉合,是被賦予永恆嚮往的有限存有。」在這系列作品中,馮君藍尤其反映出他對時間內容與人類歷史的深刻思考。他認為,基督信仰中的時間與歷史觀,「既不是一個循環不已的封閉宇宙,也非盲目隨機的演化」,而是以一種隱緩而漸進的方式,漸進啟示著上帝的臨在。
曾被與十九世紀美國攝影師Edward Curtis相提並論的馮君藍,在他作品裡所呈現的基督宗教中的人類學關懷,在於他以倫理與宗教性的觀點,去建構詮釋在前述攝影論所揭櫫的影像與世界切離的空缺;同時身兼傳道者與攝影師,馮君藍讓看似靜止的攝影作品中,緩緩流動著與觀看影像作品者「內在深刻相應」的時間觀,他把這樣帶著悲憫質地的觸動,稱之為聖經所揭示的歷史性,也是我們人身上所能理解的上帝的神性的部份內容。
馮君藍謙沖地說,他的攝影作品只是試圖藉著改變對世界的「觀看角度」,而不同觀看角度所發現的「可見物」,均是更巨大的道的揭櫫與顯現;本次展覽包含了馮君藍三個不同主題系列:「光照微塵」、「互為肢體」、「草芥」近百幅的攝影作品和裝置,且大多作品為首次發表。而不論是否身為基督教徒,我們站在馮君藍攝影作品前面,閱聆其中的靈性內涵,就如光照微塵,我們彷彿從可見與不可見的感知辯證中,體認靈魂的臨現,也就是被信仰上帝的人們所稱呼的道!
展覽資訊
展覽地點|學學白色空間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 207 號 7 樓
展覽時間|2016.06.01—08.28 11:00~18:00
票票價價|200元
電電話話|02-8751-6898#321
電子信箱|white@xuexue.com.tw
合辦單位|紅果子群英會
合辦單位|學學文創志業
合辦單位|藝境文化藝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