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Movement 趙世琛個展
主辦人/單位:
絕對空間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17-04-29
結束展演日期:
2017-06-04
詳細時間說明:
開放時間:
週一公休
週二採預約制
週三—週五 12:00-20:00
週六—週日 14:00-20:00
活動地點:
絕對空間 Absolute Space
活動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205巷11號
Null Movement 創作自述:「靜默時刻」的莫比烏斯環
Null在德文裡是「零」的意思,而在英文裡的null,也有「零」的表意,但比zero更多了「無效」的意涵;而movement,除了是一般所理解的「運動」外,同時也是「樂章」的意思。因此,Null Movement可有兩種翻譯:「零樂章」與「無效的運動」。這兩種翻譯,無法以中文同時譯出,於是在此直接以英文表示。
本次的展覽,是繼2006年的個展後,相隔十一年的個人發表。在過去十一年裡,我確實有意識地讓創作實踐處於一種「低功率」的狀態,推掉了大部分的展覽。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與我的博士論文之研究主題有關(我寫了一部關於「不做藝術」之藝術問題性的論文),另一方面,也確實是生活現實的問題所致(我得接大量的非藝術性工作來支撐我的生活與學業)。不過,此刻從各方面看來,這十一年的「廢弛」,有其積極意義。在近乎「不做藝術」的狀態裡,由於一種藝術家的身份意識未曾消失,反讓我瀕臨了一種藝術的界限體驗(limit-experience):成為一個埋伏在藝術內部而無作為的觀察者,與一種在藝術外部匿名的身份。本次個展的內在意志,確實與過去這一段時間的體驗所得有關。
在展覽主題方面,航海無線電通訊的「靜默時刻」(radio silence)這一概念,貫穿了本次發表的所有作品。所謂的「靜默時刻」,是國際通用的無線電通訊規範,它要求所有的無線電通訊使用者,在0分與30分,以及15分與45分時,須分別在2182KHz與500KHz保持三分鐘的靜默,並且仔細地聆聽在此一靜默狀態裡所出現的聲息,因為那將可能是事關性命的求救訊號。這「靜默時刻」,不只規範合法的無線電使用者,它也是非法無線電使用者私自遵循的規則;因為這已超越了「法」的規定,持守於一種通訊的基礎道德。而聆聽這靜默的最好收穫是什麼?那是:
什麼都聽不到。
我們可還找得到比此種聆聽還純粹的聆聽?我們可還有比這種「空無」還飽滿的「有」?我們可曾如此追究靜默裡的殘響?「靜默時刻」,不是為了保持緘默,而是以緘默去聆聽。
雖說「靜默時刻」貫穿了此次發表的作品,但真正支撐起本次展覽的,則是純粹的作品身份課題。所謂的作品身份課題,即是構成某一事物為一作品身份的低限要件。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現代主義的命題,也就是作品身份的後設性問題。但是,藝術的真正問題始終不僅是美學性的「藝術是什麼?」也不僅是社會性的「藝術有什麼用?」而是如何讓這兩者並存,與如何真切地處理兩者的相互關係?或就我而言,是如何去體現這兩者本是同一平面的不同運動階段?一件真正有效的作品,不是因為它多麼純粹地作為藝術自身,也非它有何現實功能。美學性與社會性,確實是「一體兩面」,因此創作的實際課題就是如何創造出在這「一體兩面」上的無限運動。而之所以總是有人煩擾於美學性與社會性之爭,那是因為有此煩擾的人只定著於某一面,而忽略了此種無限運動的雙面性。
沒錯!莫比烏斯環(Möbiusband)確實是一個對藝術的美學性與社會性的適切比喻。創作實踐就是在創造一條同時是美學性與社會性的環帶。這是我所覺察對藝術與生存之關係的適切描述:
扭轉、銜接環帶,並在其上運動。
若非如此,活在現實世界裡的藝術家,操持著一種非現實技藝的技術,是要幹嘛?
Null在德文裡是「零」的意思,而在英文裡的null,也有「零」的表意,但比zero更多了「無效」的意涵;而movement,除了是一般所理解的「運動」外,同時也是「樂章」的意思。因此,Null Movement可有兩種翻譯:「零樂章」與「無效的運動」。這兩種翻譯,無法以中文同時譯出,於是在此直接以英文表示。
本次的展覽,是繼2006年的個展後,相隔十一年的個人發表。在過去十一年裡,我確實有意識地讓創作實踐處於一種「低功率」的狀態,推掉了大部分的展覽。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與我的博士論文之研究主題有關(我寫了一部關於「不做藝術」之藝術問題性的論文),另一方面,也確實是生活現實的問題所致(我得接大量的非藝術性工作來支撐我的生活與學業)。不過,此刻從各方面看來,這十一年的「廢弛」,有其積極意義。在近乎「不做藝術」的狀態裡,由於一種藝術家的身份意識未曾消失,反讓我瀕臨了一種藝術的界限體驗(limit-experience):成為一個埋伏在藝術內部而無作為的觀察者,與一種在藝術外部匿名的身份。本次個展的內在意志,確實與過去這一段時間的體驗所得有關。
在展覽主題方面,航海無線電通訊的「靜默時刻」(radio silence)這一概念,貫穿了本次發表的所有作品。所謂的「靜默時刻」,是國際通用的無線電通訊規範,它要求所有的無線電通訊使用者,在0分與30分,以及15分與45分時,須分別在2182KHz與500KHz保持三分鐘的靜默,並且仔細地聆聽在此一靜默狀態裡所出現的聲息,因為那將可能是事關性命的求救訊號。這「靜默時刻」,不只規範合法的無線電使用者,它也是非法無線電使用者私自遵循的規則;因為這已超越了「法」的規定,持守於一種通訊的基礎道德。而聆聽這靜默的最好收穫是什麼?那是:
什麼都聽不到。
我們可還找得到比此種聆聽還純粹的聆聽?我們可還有比這種「空無」還飽滿的「有」?我們可曾如此追究靜默裡的殘響?「靜默時刻」,不是為了保持緘默,而是以緘默去聆聽。
雖說「靜默時刻」貫穿了此次發表的作品,但真正支撐起本次展覽的,則是純粹的作品身份課題。所謂的作品身份課題,即是構成某一事物為一作品身份的低限要件。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一種現代主義的命題,也就是作品身份的後設性問題。但是,藝術的真正問題始終不僅是美學性的「藝術是什麼?」也不僅是社會性的「藝術有什麼用?」而是如何讓這兩者並存,與如何真切地處理兩者的相互關係?或就我而言,是如何去體現這兩者本是同一平面的不同運動階段?一件真正有效的作品,不是因為它多麼純粹地作為藝術自身,也非它有何現實功能。美學性與社會性,確實是「一體兩面」,因此創作的實際課題就是如何創造出在這「一體兩面」上的無限運動。而之所以總是有人煩擾於美學性與社會性之爭,那是因為有此煩擾的人只定著於某一面,而忽略了此種無限運動的雙面性。
沒錯!莫比烏斯環(Möbiusband)確實是一個對藝術的美學性與社會性的適切比喻。創作實踐就是在創造一條同時是美學性與社會性的環帶。這是我所覺察對藝術與生存之關係的適切描述:
扭轉、銜接環帶,並在其上運動。
若非如此,活在現實世界裡的藝術家,操持著一種非現實技藝的技術,是要幹嘛?
費用說明:
免費
活動聯絡電話: 06-2233508 活動聯絡人: 廖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