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NTT-TIFA《黃翊與庫卡》
一段現代舞與科技智慧的親密對話
刻劃溫暖細膩的雙「人」情感
主辦人/單位: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台積電文教基金會
活動類別:
舞蹈
首次展演日期:
2018-05-11
結束展演日期:
2018-05-12
詳細時間說明:
05/11(五)19:30,05/12(六)19:30
活動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地址:40756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關於展演:2018 NTT-TIFA《黃翊與庫卡》
HUANG YI & KUKA
台北數位藝術節 數位表演獎首獎
國際表演藝術協會 (ISPA) 年度評選 最受矚目十大表演
黑暗中 一道光束映照
一邊是機器人「庫卡」 一邊是人類
兩者互相窺看 模仿
透過縝密編寫的程式
機器人伸縮 停頓 轉換動作
與舞者流暢地相伴共舞
一段現代舞與科技智慧的親密對話
刻劃溫暖細膩的雙「人」情感
【作品簡介】
和庫卡工業機器人面對面時,我有一種面對鏡子的感覺,看著庫卡就像看著自己一樣,所以我決定讓庫卡模仿我的動作,我也學習庫卡的動態,讓自己的身體更機械化。—黃翊
人與機械人「庫卡」,這奪人目光的奇特組合。舞台上,「庫卡」舉手投足如同真人,似乎會呼吸、行為有感情,生硬冰冷的機器關節靈活地與舞者肢體互動,流洩出溫暖及惺惺相知的情感。
《黃翊與庫卡》是一部人類與機器人詩意共舞,溫柔對話的作品。總是想像著有個小叮噹般機器人陪伴身旁,這是編舞家黃翊兒時的夢想,2012年發表第一階段後,即獲頒台北數位藝術節首獎。2015年,廣藝基金會委託創作完成《黃翊與庫卡》全版,於紐約3LD科技藝術中心世界首演,至今世界巡迴演出已近六十場。在舞蹈和機械相互擦出美麗火花的《黃翊與庫卡》,美國紐約時報更是給予高度評價:「這不僅僅是一個融合舞蹈與科技的表演。」
生產自德國的工業機械人「庫卡」,1分鐘的動作呈現需要花10幾個小時編寫程式,教「庫卡」如何「跳舞」;10多秒的舞台演出動作,則得花近5小時排練......。舞者與「庫卡」彷彿照鏡子般,互相模仿,人類動作變得機械而制式,而「庫卡」卻變得像人類般靈巧。機械人在無法即興,無機質的狀態下,卻能在機密程式語法運算中完成純粹的舞動。試想,以機械人的視角出發,這個舞台會是什麼風景?現今世界,又會成為怎麼的秩序場域?人與機械是誰學習誰,誰會擁有那最終的制宰權?《黃翊與庫卡》帶領觀者重新思考「人」與「工具」的關係。
他是位可怕的孩子,在影像和舞蹈的穿梭中展示出深不可測的底蘊和舞蹈潛力。—雲門舞集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林懷民
黃翊在空間裡呈現出讓人難以置信的流動,讓我著迷。他漂浮的樣子彷彿他的身體融入空氣中 —國際知名舞蹈家 許芳宜
黃翊模糊了魔法與科技之間,也模糊了人與非人的界線。— 台北時報
舞蹈元素結合精湛的精雕細琢,製作出一幅抽象的畫作。— 澳洲藝文網站Arts Hub
《黃翊與庫卡》是今年在所有演出節目中最有趣又簡約酷炫的作品。— 美國藝術評論網
堅強的毅力實現兒時的夢想,科技擬人與真人互動。─ 2018NTT-TIFA策展人克里斯汀‧赫佐
【演出創作團隊】
編舞者暨表演者、黃翊工作室+創辦人/黃翊
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畢業,2010年成立黃翊工作室。自小便於家中開設的舞蹈教室看著父母教導國標舞,從此與舞蹈結下不解之緣;除編舞之外,錄像、攝影、裝置創作等領域均有涉獵,開拓了黃翊豐富與多元面向的創作內容。
在學時,黃翊即被恩師羅曼菲推薦給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2007年在「羅曼菲舞蹈獎助金」的幫助下,開啟了他舞蹈與科技結合的實驗—作品《轉》,此作品應邀於法國安亙湖市雙年數位藝術節演出;2008年應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邀請開始於雲門舞集 2春鬥編作《身.音》、《流魚》、《浮動的房間》、《交響樂計劃—壹.機械提琴》、《光》、《無聲雨》等作品。黃翊屢將層次豐富的影像與細膩的肢體試驗結合,創造多元的作品形式。更曾以《交響樂計劃》與《黃翊與庫卡》兩度獲台北數位藝術節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2011年由國際知名舞蹈家許芳宜提名,獲美國舞蹈雜誌評選為「全球最受矚目25位舞蹈工作者」之一。
黃翊工作室+
黃翊工作室+創立於2010年,黃翊邀請夥伴胡鑑、林柔雯合作創辦,此後陸續加入陳韋安、駱思維等人,一同經營工作室。以「實驗室」概念取代傳統的排練場,期待在「實驗室」中嘗試不同主題,透過不同的領域、元素,讓新事物能在這樣不同於排練的概念下萌芽、累積作品。令人驚奇的《黃翊與庫卡》作品便是在其八里落腳的「實驗室」中萌發誕生。
概念暨編舞/黃翊
舞步發想/黄翊、胡鑑、林柔雯
服装/胡鑑、林柔雯
技術總監/歐衍穀
技術指導/鄭皓庭
製作/黃翊工作室+、Sozo Artists
費用說明: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