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隱形的吶喊:2018倫敦設計雙年展(臺灣館)】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3682

【隱形的吶喊:2018倫敦設計雙年展(臺灣館)】

藝術家透過作品為不同生命情境「發聲」,轉譯彼此不同文化下共同面對的情緒狀態,透過展覽與對話讓隱形的吶喊在此傾訴、交流,產生共鳴。

主辦人/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藝術銀行)

首次展演日期: 2018-09-04    結束展演日期: 2018-09-23
詳細時間說明:
9/4(二)~9/23(日)11:00-18:00/ 開幕日期9/4(二)11:00

關於展演:

【隱形的吶喊:2018倫敦設計雙年展(臺灣館)

展覽概述:

 

本次倫敦設計雙年展臺灣館針對大會主題「情緒狀態」提出「隱形的吶喊」作為展覽主題。

近年來亞洲經歷政治經濟的劇烈變化與區域發展,在境內出現許多群眾的抗爭行動,這些「有形的吶喊」反映了這一代年輕人在面對社會政經結構的傾斜與外部政治權力的介入感到強烈不滿。這波抗爭的浪潮激起了創作跨入社會場域,參與創造與實踐的文化覺醒過程。透過重新檢視臺灣社會種種隱而不見或被壓抑的現實問題,藝術家以創作作為一種對抗現實的行動媒介,將臺灣外部不可明說的國際現實與內在社會的矛盾狀態化為「隱形的吶喊」。

 

「隱形的吶喊」題旨從個體與國家社會之間的生命政治問題出發,透過藝術創作的不同形式和語境探詢這些在社會主流價值之外被隱藏的「聲音」源頭,由外而內探討人、土地環境,國家意識形態與社會環境的集體認同;由下而上從個體不同的生命狀態,思索在社會規訓下個人生命追求自我認同的過程。藝術家透過作品為不同生命情境「發聲」,轉譯彼此不同文化下共同面對的情緒狀態,透過展覽與對話讓隱形的吶喊在此傾訴、交流,產生共鳴。

 

展覽時間:2018年9月4-23日11:00-18:00/ 開幕日期2018年9月4日(二)

展出地點:英國倫敦薩默賽特府(Somerset House)(Strand, London WC2R 1LA)

大會主題:[情緒狀態](Emontional States)

 

 

展覽內容

 

本次2018倫敦設計雙年展策展人蘇承璞以「隱形的吶喊」為主題,並以「空間返權/無聲佔領」及「敘事返權/對抗文本」為兩大展出方向。在此策展脈絡下,研析藝術銀行眾多的藝術創作,考量藝術家的原創理念、獨特風格以及創作脈絡,擬邀請藝術家吳政璋、許哲瑜等人合作,研擬本次參展創作計畫:

 

一、「空間返權/無聲佔領」

 

臺灣近三十年來歷經政治解嚴、黨禁與報禁解除等民主化工程,政治逐步轉型,經濟力、社會力也得以釋放。然而,長期依賴新自由主義與資本市場,這座島嶼的人民逐漸遺失對土地環境的感知結構,過往與土地互動建立緊密依存關係形同被侵蝕與掠奪。空間認知的消失,近似於個人存在的消失,而藝術工作者的基本命題之一,係重返現場以行動或演出作為實踐手段,在主流價值之外尋找被排除的微小聲量。

 

藝術家吳政璋過去曾是一位報導攝影師,以田野踏查角度長期對於石化工業、漂流木海岸、檳榔林、私人宮壇進行拍攝工作,展開「台灣『美景』系列」計畫,在鏡頭下呈現人為開發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土地傷痕。

 

不同於往常嘶聲力竭的空間抗爭吶喊,他將自己置入這些場域,抹去自身可供辨識的形象特徵,以靜默的肢體語言表現個體表面的屈從;手持的閃光燈卻如從內在衍生的有機組織,在無聲的手部反覆動作之下,為感光材料一次一次添加光量,直到過量的曝光造成臉部五官徹底消失,看似無任何宣稱的面容,情緒的釋放反而更為彰顯,表達對土地環境反思與醒覺。藝術家以影像作為包圍、衝撞空間的媒介,無聲佔領這病理社會的殘存痕跡,蒼白的輪廓形具一種與空間離散的陌異化功能,以自己的身體感受與深度凝視成為空間認知結構的奪回開端,伴隨著一種巨大改變潛力的解放過程。

 

參展內容:台灣『美景』之噪音計畫/ 吳政璋

 

創作概念

「台灣『美景』系列」作品透過「攝影」創作將臺灣特殊的人為地理景觀定格在影像之中,觀者在閱讀影像的過程中透過視覺確認這是一張「美麗的風景照」。但是在「美景」之外那些被忽略的「時代的噪音」:透過議題追蹤與實地踏查的方式來記錄臺灣各地各種不同階級身分的人們,不被主流重視的心聲。錄像與對應議題的音樂/環境音/人聲等不同的聲音結合,將臺灣美麗且哀愁的複雜情緒將隨著動態影像緩緩浮現,編織出一座島嶼的情緒地景。

 

「敘事返權/對抗文本」

 

在新聞媒體大量消費社會事件的時代中,本來應該是讓讀者更理解整個事發過程的報導,但是在媒體為了追求點閱率的情況下,開始加油添醋透過消費事件的手段讓真實事件有如一場安排好的戲碼,也讓原本真實的人物喪失了原有人的質地,變成媒體隨意可操控的對象;這些被符號化的被害者失去了原有的個性與姿態,成為新聞報導中的「無姓之人」。

 

招喚這些「無姓之人」在扁平化的事件中所殘存的記憶與靈魂,重新建構書寫他們的私密人生故事。由下而上,用一種貼近個人感受的方式刺痛、撥弄觀眾的情緒,讓觀眾得以感受在龐大外在結構下的屬於單一個體的無力及荒謬。

 

藝術家許哲瑜維持一貫以新聞事件作為出發點的基調,在影像中插入手繪圖像,將真實的角色替換成扁平化的卡通人物,讓我們在獲知青年作家自殺事件的同時,帶入自身形象,曝陳他以及藝術家好友的私密記憶,以多文本,多人稱的視角交叉呈現,將核心議題從單一個人覆蓋至多個對象,以個人的私密性拆解新聞事件公共性,紀錄記憶如何被建構與被觀看的過程。

 

參展內容:「穿顱透寫」/ 許哲瑜、陳琬尹

 

創作概念

我以動畫的方式拍攝哥哥的家庭記憶,並由這些記憶延伸至兩則發生在周遭的社會案件:有一位青少年被謀殺了,事發地點在哥哥年少時常去的網路咖啡廳,而這個事件在新聞上被製作成了示意圖。另一個事件也同樣發生在老家附近,有人目擊了一隻狗遊蕩在街頭,嘴裡叼了一顆女人頭顱,面孔因腐爛而無法辨識身分。一名員警依據頭骨的外形,想像並繪製出女人生前的臉孔。

 

這兩個事件分別在公眾媒體上被製成了肖像畫──新聞業者以3D軟體製作的漫畫示意圖,與警察以鉛筆素描繪製的被害女子畫像。我拜訪了製作女人頭像的警員,以及新聞動畫的分鏡師,透過他們繪圖技術的思考,我嘗試在創作中構築哥哥的記憶圖像。

 

參展藝術家:

 

藝術家:吳政璋

吳政璋,1965年生於臺灣屏東,2000畢業於美國賽凡納藝術設計學院攝影碩士,現職為臺中市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助理教授。歷任商業周刊、臺灣日報、兄弟職棒雜誌攝影記者及臺塑企業專職攝影師。作品曾獲頒:2012第12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創作獎、2011中國麗水攝影節大獎、美國紐約The Power of Self藝術獎評審大獎及2009臺北美術獎優選等。

 

藝術家:許哲瑜

許哲瑜1985年出生於臺灣臺北,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畢業於嘉義大學美術系,主修藝術史與數位藝術,喜好繪畫、錄像、裝置、新媒體創作等。獲獎紀錄:2010《桃源創作獎》、2011《高雄獎》、2011《全國美術展》新媒體類金牌獎、2016《臺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單位簡介:

藝術銀行

藝術銀行是臺灣文化部的重要政策,由國立臺灣美術館執行。目的在於鼓勵創作,扶植臺灣當代藝術家,透過藝術品租賃流通,營造多樣的藝術欣賞環境。截至目前購藏超過1,795件臺灣當代藝術作品,提供公私立機構「只租不賣」的藝術品租賃服務,透過藝術介入空間,展現機構的價值、活力和創意。

 

策展人: 蘇承璞

 

協同策展人: 鐘曼云

空間設計: 千鳥藝術

視覺設計: 霧室設計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國立台灣美術館 ( Taiwan Art Bank 藝術銀行)
協辦單位: 駐英國台北代表處

費用說明:
£19.50

售票網址: https://www.somersethouse.org.uk/whats-on/london-design-biennale-2018
活動聯絡電話: 0422235205    活動聯絡人: 鐘小姐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