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2238

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香蕉、甘蔗、椰子樹

主辦人/單位: 台南美術館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20-03-22    結束展演日期: 2020-05-31

活動地點:台南美術館1館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南門路37號

關於展演:

在一個日常的觀展經驗之中,艱澀的抽象表現及當代概念或許較難為民眾所認知,但當畫面之中出現了民眾所熟悉的植物或果物之時,不免會發現民眾常常熱衷地討論了起來。因為當討論檳榔、甘蔗、香蕉及椰子樹等植物時,這並非陌生且異國的植物學標本,這是和多數島嶼居民生活經驗所切身相關的生活地景、飲食文化及產業系統。若說這些作品及本展意欲喚醒些什麼,可能是重新嘗試尋找臺灣現當代藝術與臺灣生活經驗的直接聯繫,亦可能是藉此反推,理解臺灣藝術家在此脈絡中所扮演的角色。
  日治時期,詩人西川滿常以「華麗島」(Karei-Tō)一詞來形容臺灣的地景。戰後不論是國府轉進來臺常用的「寶島」,還是戒嚴時期的黨外運動中具有號召力的「美麗島」語彙,其實都在指涉同一件事情:臺灣是座美麗、且充滿寶藏的島嶼。不論是殖民者、統治者、還是草根庶民,大家皆用不同的立場投射自己對於島嶼的想像。而最直接承載這些想像的意象,除了臺灣島在地圖上彷如番薯一般的島嶼形狀外,便是遍布島嶼上的熱帶作物。檳榔作為臺灣南島文明中少數仍可傳承至漢人移民社會之中的作物,於現代化的過程中遭遇程度不等的歧視。蔗糖及香蕉則是因為殖民地的經濟建設被廣泛栽培,相關的產業鏈亦塑造了臺灣的產業地景。椰子樹出於殖民者追求的異國風情觀賞目的,成為了臺灣都市地景的核心。
  本展嘗試展出不同時代的作品及藝術家,透過這些創作來針對上述的四種作物進行探討。當19世紀末蘇格蘭探險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首次來訪臺灣並拍攝下島嶼的地景時,當時島嶼還維持著自然的林相。但隨著殖民及現代化,糖廠、香蕉園及檳榔園構成了臺灣鄉村的尋常地景,而椰子樹蔭及移民社會則成為了臺灣都市的日常風景。正因為檳榔、香蕉、椰子樹是臺灣的尋常地景,而甘蔗是戰後其中唯一的公營農業加工販售產業,蔗田與糖廠曾是多數人童年記憶裡的風景,因此它們才會如此深刻的烙印在我們的生活中;當我們嘗試描述它們時,我們所描述的不僅是自然地景,而是臺灣人的記憶、生命經驗及歷史意識。

策展人:莊東橋、高森信男

參展藝術家:伊誕.巴瓦瓦隆 、李俊賢、李若玫、林書楷、約翰.湯姆生、倪再沁、峨冷.魯魯安、張新丕、曹淳、許淑真+盧建銘、陳建成、陳穎亭、黃金樹、黃庭輔、鈴木貴彥、劉致宏、謝牧岐、羅懿君 

費用說明:
普通票200元,優惠價150元,團體票150元,優惠價120元。優待票100元,優惠價80元。臺南市民票100元,優惠價50元。

  

相關評論

用農作風景建構的符號體系(二)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 --- 吳介祥

歷史的回訪與內心景觀──談南美館「島嶼生活與地景」 莊棨惟

用農作風景建構的符號體系(一)島嶼生活與地景:檳榔、甘蔗、香蕉、椰子樹 --- 吳介祥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