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1黛」悍圖社2020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702

「+1黛」悍圖社2020

策展人:周佩穎
藝術家:楊茂林、吳天章、陸先銘、郭維國、李民中、連建興、楊仁明、賴新龍、唐唐發、涂維政、鄧文貞、常陵、陳擎耀

主辦人/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20-11-28    結束展演日期: 2020-12-26
詳細時間說明:
11/28 (六) - 12/26 (六),19:00
開幕:11.28 (六) 17:00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關於展演:

昂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有言:「任何地方凡是有一個地方、一段時間和一份能量耗費之間的互動,也就有了韻律(rhythm)」。

 

「黛」,是古人最早畫眉的材料。古文記載「染青石謂之點黛」,亦即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此山嶺的產物,古時女人用來畫眉,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專門石硯上摩碾,使之成為粉末,再加水調和,最終才能塗抹到眉毛上。

 

「黛」、「石黛」,發音與「代」、「時代」相同。悍圖社始自1998年,若從更早的1982年「101現代藝術群」、「臺北前進者藝術群」、「笨鳥藝術群」、「台北畫派」起算至今,已將近40個年頭。悍圖社成員中,最長與最幼差距23歲,跨越好幾個世代,有著如同家人般的情誼,互相激勵也各自奮鬥。這群資深與中生代的台灣藝術家們,不間斷的自我鍛鍊,不論是研究各式媒材、跳脫多元型式,或者積累跨域觀念與實踐等,於延續創作脈絡的同時,逐步發展出結合社會、時空、心境多重背景之下的個別代表性系列作品,如同原始的礦物,需經過時間淬煉、細心琢磨之後,得以轉變、進化而有所運用。

 

「+1黛 OldWays, Young」悍圖社2020,此檔年度聯展,視悍圖社為「整體的主體」,也是單獨個體/主體互相碰撞而生成的整體,有聲有響、有姿有態,是個人和團體、個人和藝術的「+1」行動。13位藝術家從「舊+舊」、「舊+新」與「舊概念+新實踐」三種方式來挑戰「+1黛」:

 

打從狂飆的創作初期便突破禁忌的楊茂林,不論是平面或立體,作品始終很「強」,挑戰政治與社會的權威,展現強烈的批判態度。2019年的大型個人展覽之後,近期專心研究繪畫於不同的木料,例如檀木、樟木等。在本次展覽的適當時機稍微「示弱」,於強勢暗黑的放浪者樣貌之餘,試圖帶給觀者「花落春未了」、「強中帶柔,柔中帶強」的個人化風格。

 

擅長虛實交替的視覺美學,吳天章2020年新作《潮汐1884》敘述歷史悠悠、充滿戰爭記憶的基隆,在那大航海國際競逐的年代,基隆及遭遇列強的覬覦,被迫提早登入到遙遠並揉和著海砂鏽痕、煙灰的爭戰歲月,像幽靈般無聲靜靜見證台灣歷史滄桑的一頁。回應此沈浸式動態聲音錄像的是2017年〈再見西岸碼頭〉文件,在兩組沒有人物(或者是抽象化了人物)的作品裡,如何建構與回應屬於人民的歷史與記憶?

 

陸先銘從《陸橋時期》、《人物時期》,到近期的《老樹時期》作品,系列在推進演變,但不變的是,一直細密鎖定觀察社會與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翻閱過往手稿,植物元素便已出現在先前的系列中。故,此次展覽除了展出2020年《老樹時期》的最新作品之外,也搭配早期作品手稿的數位輸出;過去的花草配角移株到了當下,與「新」的老榕樹主角觀照對話。

 

1992年創作《金瓜石與金銅礦》(油彩畫布)時,連建興便期望有機會再度運用該場景,繪畫一幅更大張的作品,以是景非景、若即若離的個人風格,紀錄沈思的產業地景。28年之後,這個心願於本展覽中具體實踐,同時展出研究資料、照片、手稿等,以及數位輸出1992年的舊作縮小版本與新作相互應,完整呈現久遠地埋藏心底的一個想法與概念。

 

「從某個角開始」的楊仁明,沒有沈溺於唯美形式的操作,對於設計的興趣轉化為圖案式語彙,有秩序的擴散點線面、幾何形的刺狀物、如同瞬間炸裂的無數粒子等,抽象表現似乎是楊仁明對於人類意識與社會秩序的詮釋方式。早期(約15年前)未曾曝光過的隨筆小品,如何以「前輩」姿態來批判「出道後」的楊仁明?

 

表示近期的創作是一種「空」的李民中,不做多餘的預設立場,反璞繪畫的初心。重新翻出2013年的《靜走》系列中的兩件作品,將以背對背組合成為一件全新的作品,置中於通道,以V字型懸吊方式固定在兩側牆面,保留穿透感。一件可以兩面觀看的作品,但需要繞一圈展場才再被看到,企圖使觀者體會如何規律呼吸,才足以穩住畫筆與拿捏顏料,同時完成既是平靜又是能動的繪畫行為。

 

賴新龍在2006-2008年間做了許多有關椅子與位子之間的「閱讀探討」,也另有一系列以隨筆、塗鴉方式直接反映當時心情,如同囈語演出來隱喻個人創作情緒上的某種殘缺。當這兩系列「並置/並峙」會有什麼化學反應?

 

透過對權力符號的解構與降格,陳擎耀的作品常挪用日韓流行文化符號,進行大肆改寫與重述,重新編寫出極具詼諧與滑稽感的畫面或舉止,或是將自己融入作品中幻化為他人,造成對原物產生巨大反差感而讓觀者不免會心一笑。新作延續了荒謬感,也首次展出親手縫製的道具服;道具服裝將不止於裝飾,而與平面作品互望甚至擦出場內花火。

 

創作在恰到好處,處於有心、無心以及有意、無意的心靈間隙中。這是常陵的「恰恰」理論,回應包括從精神感知出發、打破個人的歷史線性思考邏輯、不預設與不後設的創作並擺脫作品形式重複的困境等三個訴求。拜釣魚休閒之賜,常陵近期的創作狀態很「鬆」,大件與小件的新作再搭配只有約5x10公分的複合媒材照片系列,呈現截然不同的新舊組合嘗試。

 

當慣習用戲謔、曖昧、無奈、自我嘲諷的意識來觀看郭維國的繪畫作品,請勿忘其嗜讀精神分析與經典文學,並於古典技法裡不停探索更多可能性。本次展覽大膽進行蜜蠟與蛋彩的試驗,讓多元的基底材質如同千層糕的記憶方式呈現給觀者,作品從「偽損」走向「有機」,再賦予木頭碎料全新生命,組合的延伸由牆面生長到地面。

 

近年創作與台灣歷史及地圖密切相關的鄧文貞,取自泰雅族北勢群的生命觀「人死後男性鑽進竹管裡,女性鑽到苧麻莖裡。」鏤空的編織作品《死之華》表現苧麻纖維、皮、莖等不同面貌,映照在地面的光影,幽微訴說從死亡中昇華為繁華。

 

不論是《活跳跳海產》還是《擺攤》系列,唐唐發的作品結合了繪畫、雕塑、裝置跟行為等混合表現方式,重新看待人們熟悉的傳統市場,再以作品為媒介轉化這些意象。一弓垂吊式的大香蕉,試探能否更「接地氣」?

 

類似「機械生物」化石系列,涂維政採集於桃園南崁交流道下的廢棄工廠,將機械零件、建築殘塊和周遭植物等壓印於陶土之後翻模成人造石。不為人知的是,裡頭藏有彩蛋!本次展出一大一小作品,小件為兒子土豆參與的創作成果。另外,約100x100公分的新作,為擷取土豆的畫作做成碑後拓印而成。展場更首次上演土豆的平面與立體手稿,以博物館式的呈現方式,反應工業文明興衰與一對父子日常互動的時間軌跡疊影。

 

「+1黛 OldWays, Young」企圖成為悍圖社的創意「石硯」/「實驗」遊藝場所,在這次的展覽中,藝術家接受挑戰——如何舊作新創?醞釀許久卻沒有機會付諸行動的想法,如何大膽嘗試?與其嘆「繪畫或者雕塑已死」,不如引領期盼諸位身經百戰的悍圖社兄弟妹,如何在「+1黛」展覽中發揮,摻揉內蘊的美學概念與創意,玩出真本事、新把戲!

費用說明:
免費參觀

活動聯絡電話: 02 2585 7600    活動聯絡人: 范宇晴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