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無聲的海—劉致宏個展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529

無聲的海—劉致宏個展

主辦人/單位: TKG+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20-10-03    結束展演日期: 2020-11-21
詳細時間說明:
10/3 - 11/21

活動地點:TKG+ Projects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2樓

關於展演:

劉致宏過往創作中,大多取材自生活周遭的碎片:巷弄中的盆栽、偶然遇見的風景、異地旅行時撿拾的話語,甚至是蚊蟲屍骸。這些凡常的碎片以繪畫、裝置、計畫等不同媒材表達呈現。劉致宏尤其擅長將這些「生活中的碎片」藉由獨到的美學觀、敏銳直覺重新編碼,轉譯為帶有語言形象的作品。藝術家將其理解為個人創作中的不同文類:短篇小說、詩、散文……等等。這種轉譯的技術,除了連結藝術家身體與作品間的關係──藉由身體進行之書寫勞動,亦表達「語言」堆疊時所衍生之情感上的感知──恰似流轉在語言之間的音韻或字元的形狀、排列組合帶來情感上難以言說的感受。更細緻地描述,劉致宏的轉譯方法,以接近書寫的身體行動,將採集的「生活碎片」轉換成看似可以被閱讀的形式。

劉致宏的這套編碼與轉譯,並不求意義的完全傳達,亦非將採集之碎片背後深意進行表述。而是藉由此般編碼與轉譯系統,設計一套「視覺語言」。無論是將聲音以圖像記寫記錄下來、將姿態各異的蚊蟲屍體作為字元進行排列、或是以繪畫語言表現在畫布上書寫的當代日常。許多因轉譯而造成的意義空缺,則被如同「密碼/另一種語言」所層疊出來的感覺所填充。這就像凝視著古代文明所遺留的碑文,在符號、文字未被破譯理解前,率先洶湧襲來的神祕感受。也因為其無法被明確翻譯的特質,這些作品看似輕描淡寫、化整為零,但是編碼集合所加乘的感受,卻比原有的文本說得更多更遠。

「無聲的海」望向的是一片當代經驗、遙遠彼方的「海」的意象,經由創作與書寫的過程,與文本保持忽遠忽近的距離,替作品創造更多容納抽象情感的空間。在本次展覽中,劉致宏使用聲波、閃燈訊號、電碼、旗號等作為部分創作的靈感,也藉此提示「時間」、「距離」、「意圖」與何謂「海」的存在。另一部分,透過身體勞動,將密碼的編譯作為各種「書寫行動」。以此書寫行動為標線,進而向遠方延伸、透過觀景窗所見的那一處彼方,便是劉致宏創作脈絡中對文學性的想像──更深入地追究,甚至與其繪畫思考相關。這個想像關係到,藉由字元的形狀、語言的排列組合(無論是視覺或聽覺)、 書寫者的身體感以及觀眾閱讀時的身體感受,在敘事與意義外觸動感性。這也與回到劉致宏繪畫創作中進行的努力息息相關:透過身體的勞動書寫、透過筆觸留下身體感,並試圖讓觀眾通過筆觸去還原、想像繪畫過程身體運動的方式。劉致宏所陳列的諸多碎片,也藉由這般書寫行動(或源自繪畫的美學觀),篩選過濾掉大部分的雜訊,見微知著地將細微情感放大顯現。

「無聲的海」可以視為個人的脈絡整理,亦將過往分置於不同展覽的創作類型(繪畫、裝置、計畫型創作、行動),更有意識地凝結且標示彼此的關係,收攏於同一條脈絡線上。觀眾或可在這次展覽中,窺見藝術家處理不同媒材時,如何藉由編碼與轉譯、作品提供的可辨識的線索,帶領觀者踏上那一片遠方海洋的遙望。


關於劉致宏

劉致宏,生於臺灣新竹。現職自由藝術工作者,生活、工作與創作於臺北。劉致宏近年的繪畫創作持續關注在生命的體認與生活經驗的捕捉,用日常的角度編構敘事並賦予詮釋,讓情感與圖像緊密扣合。他的創作類型涵括了繪畫、裝置、影像、現成物、印刷出版物等,並聚焦討論在「材料/拾得/能動性」、「語言形式的轉化」與「在地關係連結」 等面向。近期個展於橫濱象鼻公園(2019)、慕尼黑藝術公寓(2018)、東京日動畫廊當代館(2018)、台北國際藝術村(2016)、台北市立美術館(2014)…等。

費用說明:
免費參觀

  

相關評論

「無聲的海」劉致宏個展 --- 高森信男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