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1163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

本展以主展場「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為交匯點,串連屏東境內九大平行展場。藉由30位跨世代原民藝術家之雕刻、圖紋、複合媒材、影像裝置、文件、繪畫、戶外公共藝術等創作形式,展現原民創作者對身分認同、傳統領域、文化傳承、教育議題、環境生態及女性身份等議題的討論與重述。

主辦人/單位: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21-10-15    結束展演日期: 2022-02-27

地址:屏東縣瑪家鄉風景巷104號

關於展演: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以位於屏東縣瑪家鄉的「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為主展場,並沿著屏東185線道及台24線串連屏東境內另八大平行展場域,包含水門轉運站、屏東美術館、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屏東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及4間藝術家工作室,共展出30位原民當代藝術家作品。

當代原民性與「向後看」的未來哲學

展覽策展人徐文瑞及共同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在過去幾年的合作下,研究超過140位當代原民創作者,走訪全臺40多個部落進行田調訪談,最終擬定30位藝術家進行《我們與未來的距離─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出版與展覽計畫。徐文瑞以中文、英文及排灣族語言中對「未來」一詞的根源作為策展主軸,討論西方主流、漢人視角及原民文化中的差異。相較於中英文中的「未來」一詞帶有「向前看」的哲學,排灣語的「未來」是nu tjaivililj,其中vililj指後者;nu tjaivililj有後面之意,與未來的詞義類同,代表一種「向後看」的未來哲學。藉由30位跨世代原民藝術家之雕刻、圖紋、複合媒材及影像裝置、文件展、繪畫、戶外公共藝術等創作形式,展現藝術家對身分認同、傳統領域、文化傳承、教育議題、環境生態及女性身份等議題的討論與重述。

主展場「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白盒子展場與傳統家屋的沉浸式體驗

◎八角樓│哈古(陳文生)、尤瑪.達陸 ◎藝文產業空間│林介文、阿儒瓦苡.篙瑪竿(武玉玲)、馬躍.比吼、莊國鑫、秦榮輝(阿瀨) ◎塔瑪麓灣區│希巨.蘇飛、張世凱、達鳳.旮赫地、瓦旦塢瑪、撒部.噶照、米類.瑪法琉、瑪籟.瑪卡卡如萬(林琳)、東冬.侯溫 ◎富谷灣區│沈萬順、阿道.巴辣夫.冉而山、張恩滿、峨塞.達給伐歷得(李明義)、魯碧.司瓦那、瓦歷斯.拉拜(吳鼎武) 

文化園區展場的八角樓及藝文產業空間為室內展場,澳洲亞太三年展(2020)及雪梨雙年展(2021)參展藝術家阿儒瓦苡.篙瑪竿(武玉玲),則帶來現地創作的編織裝置作品,營造出沉靜又深邃的空間氛圍;藝術家哈古(陳文生)尤瑪.達陸分別以雕刻作品及文件展展出數十年藝術生涯回顧與展望;林介文馬躍.比吼莊國鑫則透過影像及裝置作品展出近年關注的身分認同、女性議題及生命記憶,其中林介文的展場以大面不透光黑布覆蓋,僅透過展場微弱的光線及牆面電視光源,將焦點凝聚於關於部落記錄及女性生命歷程的影像作品;秦榮輝(阿瀨)的圖紋創作,僅用麥克筆便能表現出深淺濃淡,層次豐富的視覺意象。

家屋的場域轉化:穿越到行為藝術現場與山林中的拼板舟

塔瑪麓灣區及富谷灣區展場為使用竹子、乾草及石板搭建的傳統部落家屋展場,從建材間隙透出稀疏的光影,並隱約瀰漫著火烤後的煙燻味,切出了跨越現實的空間。於塔瑪麓灣區展出的行為藝術家瓦旦塢瑪帶來三件過往知名的行為藝術影像,並將表演時使用的玩具車、鏡面碎片、燈管、音樂等元素,重組為影像裝置;阿道.巴辣夫.冉而山同樣在家屋中播放行為藝術影像,並使用泥土與鏡子家屋營造出表演場域;東冬.侯溫則以文件展拉出過往行為表演的主軸;來自蘭嶼東清部落的達悟族藝術家張世凱為船團領袖後代,以傳統榫接工法製作出海捕獵所用的拼板舟,在狩獵文化的山林中帶入達悟族的海洋文化,並探討抗爭已久但懸而未果的蘭嶼核廢料議題。

風格演進:國寶級雕刻藝術家的部落日常;中生代漸趨抽象的複合創作形態

本次共有10位從事木雕、鐵雕及大型戶外裝置的藝術家,其中與哈古(陳文生)同為國寶級雕刻大師的沈萬順於富古灣區展出著名半彩木雕人像,講述現代生活的狩獵、舞蹈,與祭儀等部落日常。4位阿美族中生代藝術家希巨.蘇飛達鳳.旮赫地撒部.噶照伊祐.噶照(於水門轉運站展出戶外裝置)的創作,皆始於漂流木雕刻的風格與素材引發,其流暢的自然形態抽象思考,更進一步地跨入金屬及其他材質的拼接構造。排灣族中生代藝術家峨塞.達給伐歷得(李明義),將童年隨獵人父親上山所見的動植物形象與傳統圖紋結合,創作出變異的生物形體。

自然風雨與人文光影,文化的探詢與再生 

魯碧.司瓦那的展場位於富谷灣區的最上段,在開闊平台上感受來自四面的風雨動能,以亮面汽車隔熱紙與強烈的閃光裝置,帶入自然意象但非原生的感官刺激;有建築設計背景的米類.瑪法琉,在大地色系的家屋掛起多彩炫目的編織裝置,以線條轉化原民圖騰符號中的美感。瑪籟.瑪卡卡如萬(林琳)背起大型的海螺編織裝置,在旅途中躬身步行,進行藝術與文化交流,海螺中也漸漸掛滿贈禮,這次在展場停泊,她同樣期待各種相遇。2022年卡塞爾文件展參展藝術家張恩滿,以影像創作開啟關於身分認同的聯結與行動,本次駐園創作期間,拍攝台東大鳥部落青年司降入住家屋,演繹傳統部落生活的影像,向來坦承其生命經驗與部落生活之間的疏離,現將視角轉向部落青年的生活型態。瓦歷斯.拉拜(吳鼎武)的影像創作專注於「消除」、「隱形」等概念,隨著觀者視線的推移轉換,作品中人像也換化為不同的形體。 

開車上路,屏東185線道及台24線的平行展場與藝術家工作室

◎屏東科技大學藝文中心│伊誕.巴瓦瓦隆 ◎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莎韻.西孟 ◎屏東美術館│安力.給怒(賴安淋)、宜德思.盧信 ◎刀疤工坊│巴勤發 @魯拉登藝術工坊│瑪斯斯格.金碌兒(雷斌) ◎鳥人天空工作室│古勒勒.羅拉登(雷恩) ◎路邊四十九號工作室│達比烏蘭.古勒勒

以主展場為中心點呈十字型散佈於屏東185線道及台24線的平行展場,連結了屏東境內的藝文亮點,不僅讓藝術家能夠呈現完整的個展,也透過預約參訪工作室的活動,提供民眾藝術交流與教育的機會。

瑪斯斯格.金碌兒(雷斌)│魯拉登藝術工坊

雷斌堅持保存傳統的使命多過個人創作的發展,近二十年來重心投入傳統排灣古陶壺研究及製作,個人創作則以陶藝、雕塑、繪畫、裝置藝術為主。近二十年來,他自行摸索研製古陶壺,以田野式蒐集歷史文獻、採集壺體與圖紋符碼、實驗在地泥質、琢磨製陶手藝、自造柴燒窯燒陶使色澤更近原初質地等,皆為成就真正「排灣族古陶壺」的文化質感與藝術高度。 

古勒勒.羅拉登(雷恩)│鳥人天空工作室

自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畢業後,雷恩開啟個人創作生涯,並有感於對排灣族文脈連結不深,決定回到部落進行他的藝術探索。血統是什麼?原住民又濃縮了哪些文化符碼或品味?從城市回到部落的雷恩不斷地思索這些問題,並以木頭、鑄鐵、金屬等剛硬性質的媒材作為裝置作品的基調,在技法上融入動勢,以細緻的手工藝引渡神話、族群文化,形塑古今結合的思維。

達比烏蘭.古勒勒│路邊四十九號工作室

古勒勒是出生於屏東三地門的排灣族人,退伍踏入藝術家的生涯,從自身的傳統文化切入藝術創作。他以木雕作為媒材,並前往撒古流.巴瓦瓦隆工作室學習,他從撒古流身上看到對於當代藝術的思考與所肩負的沉重文化包袱,這使他更深刻地思考原住民藝術創作中,對於當代藝術與原住民文化之間的再現與族群意識等議題。

巴勤發│刀疤工坊 

巴勤發出生於臺灣屏東縣霧台鄉霧台村(神山部落)。外公是巴勤發的藝術啟蒙,時常教他石板繪畫,或木頭的紋理及雕刻技巧。巴勤發以木雕、石雕、複合媒材為主要創作形式,作品蘊含與部落的深厚情感與文化臍帶。不論部落神話或是生活體悟的文化敘事,都在他的刀鋒下化為具質樸美感的雕刻作品。近年作品陸續受台北順益木雕博物館、奇美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單位典藏;現致力於所成立的「刀疤工坊」推動工藝教學與魯凱族文化傳承。

平行展區│屏東科技大學藝文中心舉辦共同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個展「伊誕的生態哲學繪畫原作展」 

「伊誕的生態哲學繪畫原作展」以2017年「黃魚鴞的那條河」系列作品及「山豬伕如」動態影像為主軸,藉臺灣野生動物黃魚鴞及山豬探討人與土地的環境生態關係,伊誕強調,大地原本就有它永續的「紋路」,人類需謙卑地敬畏大地,並與生態棲地建立和睦和諧的互動關係,這是「山豬伕如」與「黃魚鴞的那條河」系列作品要傳達的訊息。黃魚鴞是台灣體型最大的貓頭鷹,其棲地受土地不當開發及設計失當的水利工程影響,生存處境堪慮。伊誕標誌性的紋砌刻畫風格在「黃魚鴞的那條河」系列更顯靈活生動且緊扣主題,在圖像的藝術性、趣味及敘事性中,以細密勾勒的軸線和色系傳譯簡潔、原真的大地紋理和山豬、黃魚鴞的神秘世界。展覽同時展出2016-2021年間的紋砌刻畫作品、立體雕塑裝置椅「相遇在大地間」、以及難得展出的二件複合媒材布畫作品。

_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

展期:2021年10月15日─ 2022年2月27日

策展人:徐文瑞 

共同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

九大展覽場域:

  1.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屏東縣瑪家鄉風景巷104號
  2. 屏東美術館(10月26日開展)│屏東縣屏東市中正路74號 (201、202展覽空間) 
  3. 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屏東縣三地門鄉中正路2段110號
  4. 水門轉運站│屏東縣內埔鄉成功路251號
  5. 魯拉登藝術工坊│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中正路2段95巷1號
  6. 刀疤工坊│屏東縣霧台鄉霧台村神山巷70-1號
  7. 屏東科技大學藝文中心│屏東縣內埔鄉學府路1號
  8. 鳥人天空工作室│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中正路1段3-15號
  9. 路邊四十九號工作室│屏東縣馬兒村49號
  1.  

30位參展藝術家:

  1. 秦榮輝(阿瀨)Arucangalj Pataqalj
  2. 魯碧.司瓦那 Ruby Swana
  3. 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Adaw Palaf Langasan
  4. 峨塞.達給伐歷得(李明義)Cemelesai Takivalit
  5. 張恩滿 Chang EN-Man
  6. 沈萬順 Ljilji Tult
  7. 達鳳.旮赫地 Tafong Kati
  8. 希巨.蘇飛 Siki Sufin
  9. 張世凱 Sym man Mi sra koa  
  10. 伊祐.噶照 Iyo Kacaw
  11. 哈古 (陳文生) Haku 
  12. 尤瑪.達陸 Yuma Taru
  13. 林介文 Labay Eyong
  14. 阿儒瓦苡.篙瑪竿(武玉玲)Aluaiy Kaumakan 
  15. 馬躍.比吼 Mayaw Biho
  16. 莊國鑫 Kati-Lawas
  17. 瓦旦塢瑪 Watan Wuma
  18. 撒部.噶照 Sapod Kacaw
  19. 米類.瑪法琉 Milay Mavaliw
  20. 瑪籟.瑪卡卡如萬(林琳) Malay Makakazuwan
  21. 東冬.侯溫 Dondon Hounwn
  22. 瓦歷斯.拉拜(吳鼎武) Walis Labai
  23. 宜德思.盧信 Idas Losin
  24. 安力.給怒(賴安淋) Anli Genu
  25. 莎韻.西孟 Sayun Simung
  26. 瑪斯斯格.金碌兒(雷斌)Masiswagger Zingrur
  27. 巴勤發 Pakidafi Rusanokan
  28. 伊誕.巴瓦瓦隆 Etan Pavavalung
  29. 古勒勒.羅拉登(雷恩)Kulele Ruladen
  30. 達比烏蘭.古勒勒 Tapiwulan Kulele
  31.  -
  32. 指導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部
  33. 主辦單位: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34. 平行展主辦單位: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屏東科技大學、三地門鄉公所
  35. 策展執行團隊:伊誕創藝視界

費用說明: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入園門票150元

活動聯絡電話: (08)7991-219    活動聯絡人: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分類: 藝術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