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術動態 / 《水火木金土──雕塑五行廿五人聯展》
收藏本頁
分享 | 瀏覽數: 4639

《水火木金土──雕塑五行廿五人聯展》

主辦人/單位: 伊通生活空間
活動類別: 展覽

首次展演日期: 2013-02-02    結束展演日期: 2013-02-28

活動地點: 伊通生活空間
活動地址: 台北市伊通街41-1號2樓

關於展演:

以「五行」命名的雕塑團體或展覽,在台灣最早有成立於1975年的「五行雕塑小集」。之後,以五行為題所舉辦的雕塑展覽,亦偶有所見。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視為構成宇宙最基本元素的觀念,最早見於中國上古經典《尚書》的〈洪範〉篇,敘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時期的史事。「洪範」意即天地至法;按照〈洪範〉篇的記載和觀點,治國安民的常道與秩序一旦敗壞,五行連帶受到攪動,造成天地或宇宙安定的危機。

自1990年代後期以來,「公共藝術」成為台灣雕塑家重要的生活與工作平台。反諷的是,台灣當代藝術對於「雕塑」作為純粹創作的探討,反而就此停滯。追問與探索「雕塑」本質及其議題的策劃展,也久已不見。向來以鼓勵創作發表作為核心價值的「伊通公園」,雖然僅能以「替代空間」的形態,栖居在台灣藝術市場的邊陲,然而,其堅持純粹創作的初衷卻始終沒有改變。正值邁入25週年前夕,淺質粗糙的文創產業在台灣蔚為媚俗的主流,「伊通公園」二樓「生活空間」儘管空間與力度皆微小,仍有心堅持在純粹藝術創作和生活審美之間,營造一種可能的相互滲透與相互養分供給的氛圍。如何在嚴肅的創作和休閒的生活之間,讓雕塑進入日常的審美

空間,正是此次「伊通生活空間」策劃展的企圖,更期盼受邀藝術家不吝參與,從而擴充並豐富「伊通公園」的美學內容與能量。

本展回歸「水火木金土」在天地秩序中最原始的物質本義,延伸「五行」作為宇宙和人文美學秩序的歷史概念,同時,也將水火木金土的物質性略作另類解釋與調整,以便含括各種可能材質類型的雕塑創作。在此,「水」特取其作為一種流體的概念與特性,可以指涉玻璃/琉璃或塑化類原初所意味的流性材質;「火」專指特需炎火高溫燒製的陶與瓷;「木」仍取其「木」之物性;「金」則取金屬冶煉及鍛製的概念,舉凡青銅、不鏽鋼,乃至於金工藝術的類型等等;「土」,上述玻璃、陶、瓷、金屬作為雕塑的材質,也都掘自土中,不過,此處所指的「土」更有意對應土中之石礦。

相應於「伊通公園」即將邁入25週年,本展預定邀請參展的藝術家25位。有鑑於「伊通生活空間」的有限性,本展以邀請藝術家的「微型雕塑」作為形式策略,同時清楚認知,微型雕塑往往等同於雕塑家在創作發想時的「概念模」,不但濃度高,且最具純粹度、原始性與原創性。鼓勵發想的多元性與異質性,預計邀請每位雕塑家創作三件新作,尺寸以45×45×45公分為體積上限,分三次檔期進行。

以「五行」命名的雕塑團體或展覽,在台灣最早有成立於1975年的「五行雕塑小集」。之後,以五行為題所舉辦的雕塑展覽,亦偶有所見。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視為構成宇宙最基本元素的觀念,最早見於中國上古經典《尚書》的〈洪範〉篇,敘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時期的史事。「洪範」意即天地至法;按照〈洪範〉篇的記載和觀點,治國安民的常道與秩序一旦敗壞,五行連帶受到攪動,造成天地或宇宙安定的危機。自1990年代後期以來,「公共藝術」成為台灣雕塑家重要的生活與工作平台。反諷的是,台灣當代藝術對於「雕塑」作為純粹創作的探討,反而就此停滯。追問與探索「雕塑」本質及其議題的策劃展,也久已不見。向來以鼓勵創作發表作為核心價值的「伊通公園」,雖然僅能以「替代空間」的形態,栖居在台灣藝術市場的邊陲,然而,其堅持純粹創作的初衷卻始終沒有改變。正值邁入25週年前夕,淺質粗糙的文創產業在台灣蔚為媚俗的主流,「伊通公園」二樓「生活空間」儘管空間與力度皆微小,仍有心堅持在純粹藝術創作和生活審美之間,營造一種可能的相互滲透與相互養分供給的氛圍。

如何在嚴肅的創作和休閒的生活之間,讓雕塑進入日常的審美空間,正是此次「伊通生活空間」策劃展的企圖,更期盼受邀藝術家不吝參與,從而擴充並豐富「伊通公園」的美學內容與能量。本展回歸「水火木金土」在天地秩序中最原始的物質本義,延伸「五行」作為宇宙和人文美學秩序的歷史概念,同時,也將水火木金土的物質性略作另類解釋與調整,以便含括各種可能材質類型的雕塑創作。在此,「水」特取其作為一種流體的概念與特性,可以指涉玻璃/琉璃或塑化類原初所意味的流性材質;「火」專指特需炎火高溫燒製的陶與瓷;「木」仍取其「木」之物性;「金」則取金屬冶煉及鍛製的概念,舉凡青銅、不鏽鋼,乃至於金工藝術的類型等等;「土」,上述玻璃、陶、瓷、金屬作為雕塑的材質,也都掘自土中,不過,此處所指的「土」更有意對應土中之石礦。

相應於「伊通公園」即將邁入25週年,本展預定邀請參展的藝術家25位。有鑑於「伊通生活空間」的有限性,本展以邀請藝術家的「微型雕塑」作為形式策略,同時清楚認知,微型雕塑往往等同於雕塑家在創作發想時的「概念模」,不但濃度高,且最具純粹度、原始性與原創性。鼓勵發想的多元性與異質性,預計邀請每位雕塑家創作三件新作,尺寸以45×45×45公分為體積上限,分三次檔期進行。

活動聯絡電話: 02 2507-0677    活動聯絡人: 黃麗珍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
展演資訊搜尋

ARTal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