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上的安蒂岡妮
Author: [2013 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2013年09月30日 19時29分
大墨的《安蒂岡妮》在網路上一片好評,光是挑到這個劇本其實就已經成功一半,如宿命一般,2500年前劇本就準備好了,等著大墨的改編,延續其反體制與社會抗爭一貫的主題,簡直是水到渠成。
當然,《安蒂岡妮》是伊底帕斯情意結的產物,亂倫的道德價值判斷不是大墨要觸碰的題材,而是劇本中,國家機器運作與人民情理法之間的衝突,這個放諸四海皆準,古今中外通用,偏偏放在今日的台灣,仍然不偏不倚的命重要害。大墨將《安蒂岡妮》的本,轉到了台灣的228事件、轉到了北京的天安門廣場,轉到了韓國的光州事件,但對照於今天的大埔事件,對照於種種制度殺人、迫害等等事件,都是大墨創作的議題核心,也是《安蒂岡妮》背負亂倫罪名之外所要探討的核心價值。
撇開渾然天成的契合不談,來談談演員的配置,兩個韓國、一中台四個演員,語言上的錯置,是不得不的選擇?還是導演的巧思安排呢?韓國演員的氣勢很強,但得透過字幕瞭解,安蒂岡尼與妹妹的對話,一韓一中,一個有字幕一個沒有,而且設定好觀眾全聽得懂中文,我沒看過其他版本的安蒂岡妮,但從劇本看來,讀劇感很強,導演也順勢以古典為法,一開始任由演員讀劇般展開劇情,在悄悄的聰明的轉化到當代的東亞社會的種種被壓迫事件上,因為語言的歧異,蓋過了對古典悲劇劇本改編而產生的突兀感。
再來的加分是舞台,小小的牯嶺街小劇場,擠進了三個巨大三角斜面舞台,使得雖然如讀劇,但有了空間上層次的分明,有了暗喻中的墜落與瓦解,而舞台前的那一攤土,象徵了衝突的根本,那掩埋屍首的土,觸犯國家的律法。但我總希望,不只是那一攤土,希望土能夠成為土丘,木頭的斜台多麼奇怪?如果是如山的泥土丘,那會更震撼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