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邱文盲個展「臉書靈堂」的現場觀察
Author: 陳韋鑑, 2013年10月03日 13時57分
評論的展演: 「臉書靈堂-邱文盲的告別式」@台中107畫廊
如果我們以傳統的繪畫或是裝置藝術展覽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品質"不甚精緻的展覽,然而在親往現場後,我們會發現,從行動藝術的角度來看,會是個比較完整的觀看方式。
9月7日至30日在台中107畫廊舉辦的「臉書靈堂-邱文盲的告別式」個展,由策展人蕭瑩燈選擇創作者邱勤榮在臉書上發言五百則,以輓聯的形式展出,其中部分以臉書的形式印出,包含與網友互動等內容,另一部分直接以內文印出。
傳統上我們假設在展覽中,作品本身已經完整地訴說全部訊息,無須作者導覽解釋,尤其是這些內文本身已經在臉書上發表並獲回應,因此我們很容易假設這樣的擷取並展出,是一種人類學的觀察,而非內文的重點展現,尤其是數以百計的輓聯,彼此層疊懸掛,讓觀眾無法細讀內文的展出形式。
然而若是以此標準來看,對於臉書原有字體的更動等形式上的問題,讓觀者對於該展所試圖展現的臉書觀察將會有所質疑,包括隔間中那些缺乏臉書形式的輓聯與廁所中以墓碑形式展現的文句,似乎又一再的告訴觀者,內文才是重點,而導致理解上的困難。
不過這些迷惑在創作者本身與觀眾互動以後就豁然開朗,這並非是說作者在現場會說明展覽意涵,也並非作者以互動再現臉書的內容或質感,而是在作者開放又斷續的言談中,觀者會發現整個展覽中所有的內文都成為作者在日常對話中的註解,所有的展出作品都讓人對該作者有更多的理解。
但是,這樣的展出對觀者又有何意義呢?除了個人質感上的認同外,在這樣的行為藝術中,邱勤榮的自我表演帶來的是一種開放與連結,連結的不只是他本人,也包含了對中部地區藝術群體的關心,例如邱勤榮身為近來台中深受矚目的替代空間Z-space的催生者之一,對忠信市場裡相關替代空間的關心等,這些才是邱勤榮的重要作品。
因此,本次展覽中的內容就更讓我們理解,這些充滿現代主義調性的詞句,最終並非只是成為邱勤榮個人的吶喊,而是讓我們了解他搏鬥的理由,進而看到至少在台中,還有著一群人試圖在都市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中,找到可以容忍更多吶喊者的空間,來連結更多的吶喊者,不管這些吶喊者是觀眾或是藝術家,至少,是在台中這個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