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的《小.結》
Author: 吳牧青, 2013年10月16日 18時12分
評論的展演: 【小.結】Small End
【林文中舞團《小.結》】大約看了前面幾分鐘,就完全可以理解素有「超級工具人」美談的林人中為何會在這支作品中首度擔綱舞者,並且成為林文中在「小系列」最終回的創作夥伴,也如同我曾看過林人中前兩度對於行為藝術玩上癮的經驗類似,林人中擁有還沒有格式化的身體,也就是與其讓林人中成為所為所謂的舞者,不如讓他成為其他舞者(包含林文中自己)裂解表演中的身體記憶,這也成為林文中意欲將小系列做個了斷的終極作法。
我對林文中的作品系列不甚熟悉,看過的作品不到他產量的三分之一,僅憑的直覺讓我在開演前決定從後排的位置移到前排,也還好這麼做,不然坐在後排實在是有點虐待觀眾的眼睛,大概只會在後半段看到像是電影《末日之戰》裡細碎抽動身體的活屍劇場。也誠如這支迥異於所有舞作的「舞少言多」,大量書寫成編舞筆記的創作初衷,言明了這就是挑戰觀眾耐性的極限。若說光環舞集的劉紹爐從嬰兒油發現了「滑」,那林文中應該多少從林人中的身體發現了「卡」和「顫」。然而,採取這麼激烈的極簡與低限主義的作法,它的危險除了在於這麼做很有可能撐不起實驗劇場觀眾席的共感場域,再者,劇場本身的特性是不是有那樣的條件來玩這麼純粹的極簡主義,這應該有待商榷,舉例而言,將舞者的身體透過去舞蹈化的編舞,其實只弱化了肢體的感官,但相對而言,舞台、燈光、聲音等設計,最多只能相對地企及那種低限美感,但比例上而言,些微的燈光與聲音、佈景的改變只要略大於被搗碎的舞者動作,那種低限化的表現就會受到干擾。
再者,《小.結》應不止是林文中對於自己「小系列」的自我反觀與總結,它也透露出近幾年表演藝術所謂跨域結合新媒體藝術家的某些創作能量限制的問題之「小結」,舉例而言,如果這支作品的感官上與蘇文琪《身體輿圖》中緩慢節奏時,這麼的接近,那究竟是主導作品的編舞家很快速地融入同樣的裝置藝術作者的設置(兩作之裝置同為吳季璁)?或是在編舞家的想像中,這樣的合作已陷入了一種「共同想像的表情」?也為何少有新媒體藝術家會熱衷談論其與表演藝術的「合作」,僅將其視為「接案」而非「共同創作」?相信這個「小結」值得提出來作為比林文中系列的小結論,更有宏觀的參照與反思。
相關評論
一沙河,一世界──《小.結》的物質性及布署 --- 紀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