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芝個展<記得>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4年03月17日 11時13分
評論的展演: 陳瑩芝個展<記得>
圖版提供|陳韋鑑
記憶是許多藝術家處理"再現"的技術問題,同時也是關懷的主題,關於我們如何記得、記得甚麼?本身就是說故事的起點,同時也是藝術的起點,陳瑩芝個展<記得>以此為主題,以不同作品展現對記憶的思考及探討,同時與空間的基地性結合,探討對記憶的技藝。
3月5日至3月31日,在台中Art aNew-gallery cafe,陳瑩芝個展<記得>現場主要約有三件作品,首先是在一樓入口處右邊牆上的寫作,貼在牆面上,再來是一樓後方,投影在水泥牆上的錄像作品,畫面上有風吹植物及以筆沾水書寫在牆上的活動影像,二樓則是在店家的咖啡桌,鋪上數層白紙,座位旁有許多已經撕下揉成一團的紙團圍繞,據店家說明,這些紙團都是在客人使用過咖啡桌留下痕跡後撕下揉團放置的。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這樣解讀,作者以三個不同的方式來談"記得"這件事,首先是最傳統的書寫,直接記錄成為我們記得的方式,然後以錄像裝置裡的書寫來呼應牆面上的書寫,雖然錄像中以水所書寫的痕跡,隨著時間很快的就消失,相對於被記錄的書寫,更提出"記得"其實是相對於遺忘所剩,而影像中重疊的風吹植物擺動,似乎是寓意著記得的隨機性。
更上一層樓,作者將店內的咖啡桌上覆以多層白紙,將客人與桌面的互動記錄下來,延續陳瑩芝去年在同個場地的個展貼近藝術計畫<台中2013>,藉由改變物體、功能與空間的關係,重新感受空間,這次她以紙張代替桌巾,將消費過程記錄下來,但是在客人離去後又撕下留在原地,更進一步討論"記得"這件事在空間裡與人及事件的關係。
不過從實際觀看展覽的經驗來看,作品之間的連結較為微弱,如果是經歷過去年個展的觀眾比較能夠從整體來觀看,例如記錄二樓的桌面痕跡這個作品,如果不經店面人員說,其實很容易被觀眾忽略,尤其觀眾如果沒有在店內消費、沒有使用桌面的話,更是無法進入狀態,或許藝術家在展覽的整體形式連結上可以考慮有更多的著墨,讓觀者更能夠進入"記得"的狀態。
圖版提供|陳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