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殖民地>郭敬耘個展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4年04月02日 14時07分
評論的展演: 「在殖民地」郭敬耘創作個展
圖版提供|陳韋鑑
將看似冷調性的半透明橡膠皮層,以針線縫合、扭曲後,放置在框內,彷彿是抽象的藝術語彙,然而當觀眾先看到展名時,這一切就都指向我們當下的處境、自我的處境可能也是整體的處境。
3月22日至4月6日,在自由人藝術公寓二樓舉辦的<在殖民地>郭敬耘個展,多件由半透明橡膠皮層扭曲後以針線縫合的裝置作品,以及錄像與平面影像,其中《Still life-Life Still》與《次皮層》系列為平面影像,《臉》、《我的雜種兒子》與《假肢:供替換》則是由橡膠為主的複合媒材,同時現場也有放映「展覽介紹影片」。
如果後殖民主義談的是我們這些非西方國家,被西方國家以"他者"來書寫後,自身所面對的處境,那麼郭敬耘的作品會讓人聯想到,如何詳細描寫這個處境裡,我們身體所面對各種細緻的訓誡與綑綁;郭敬耘以類似人體皮膚的材質,擷取出放置在框內,讓作者的身體缺席,但是同時也讓觀者成為主體去感受,而也因著作者身體的缺席,作者個人的"在殖民地"體驗才能回應並且擴散成每個人的體驗。
事實上作者的企圖心不止於此,平面影像中細緻的表現出腐爛中的果實,這不只是以平面影像的切片記錄性格來表現表皮與肉身在受傷後腐爛的繁複層次,同時也以攝影本身的媒材特色展現出,我們只能以觀看來面對受傷後的腐爛那種無以挽回的將皮肉融合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在展場中播放的活動影像雖然可能是展覽前的宣傳影片,然而本身卻相當完整,在影片中身體沒有缺席,敘事非常完整的將主體與皮層的關係呈現,這讓我們看到年輕藝術家在不同媒材上很明確的有著不同的敘事觀點,也都有著很好的掌握能力,綜合來看展覽整體更形完整。
圖版提供|陳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