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情緒處方籤>彼得先生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939

<情緒處方籤>彼得先生個展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4年04月21日 11時43分

圖版提供| 陳韋鑑 
       
       當代許多藝術家試圖跨出傳統美學的界線,開始專注各種不同議題,然而在藉由"對話"進行創作後,如何提供足夠的訊息,讓觀眾理解對話背景,可能是在展覽型式上需要再度思考的部分。  

  4月10日至27日,在台中自由人藝術公寓舉辦的彼得先生個展<情緒處方籤>,現場共分兩層展場,主要由深具作者風格的再現筆法描繪人物,一樓部分主要是畫在牆面上的人物與數張無框畫布呈現的人物,畫布下則是標註"純真"、"發誓"與"矛盾"等字句,透過牆面與無框畫兩種不同基底材所呈現的不同空間感,延伸人物對話的可能性與文學性;在一樓後半部空間則是播放相關影片。

  二樓則是延續藝術家過去的作品《逃不出的房間》,以紙箱為基底材堆砌至屋頂,塗黑象徵"黑箱服貿"後,在其上繪畫出「318佔領立院運動」的相關圖像,在旁邊牆壁上則是直接繪上人物與太陽花,同時在空間內播放<島嶼天光>。

  在展出現場的相關介紹,觀眾可以猜測這些無框畫作可能都是來自於作者與他人互動後,以自己的風格描繪出對方的故事,甚至在影片中我們看到作者陪伴主角回到故鄉,與家人進行互動,也看到作者似乎在這些故事主角的家鄉牆面上創作。

圖版提供| 陳韋鑑 


  或許是出於某種對藝術創作的樸素想像,認為藝術本身不言自明,因此雖然有相關說明,但主要還是回到創作者的角度,而非計劃進行方式與界線的相關說明與介紹,然而在這種樸素的想像中,觀眾同時也陷入迷惑,畢竟作者以實體牆面與無框畫作為基底材,在敘事上這種差別也同時暗示兩者的敘事主體不同,那麼觀眾自然會想理解,身為參與對話的作者與被繪者之間的關係是如何建立的?

  當然在展覽介紹中作者提到,「創作者不會強行介入對方生活,去改變甚麼」,但是無框畫作下的字句又會讓人陷入疑雲,這些字句如「裝不下的請放手」、「沒有不吵架的情侶永遠相愛」,是作者自己的觀察、屬於對對象的補充說明與理解?還是事先設定的對話題目?當然我們無法要求藝術家如人類學者"深度訪談"中強調"自我反身性",但是基本的遊戲規則與事件的介紹可能還是必須的理解進路。

  而來到二樓,作者個人化的"再現"318佔領立院運動,由於是公眾事件,對觀眾來說,有著共同的理解基礎,等於有著理解的進路;而在這個台灣社會情緒起伏的時刻,配合一樓的各種情緒圖像服用,某個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對當下時代很好的回應。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