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當代藝術展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4年06月03日 13時50分
評論的展演: 壓抑的存在:塞爾維亞當代藝術
圖版提供| 陳韋鑑
對於觀眾來說,能夠有機會看到塞爾維亞的當代藝術實在是一個相當難得的機會,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共和國,過去給我們的印象大概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近年的科索沃戰爭的戰火連綿,而透過本次展覽,可能可以對於遠方的塞爾維亞能夠有更多直觀、更多面向的認識。
5月31日至8月3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壓抑的存在:塞爾維亞當代藝術》,由珊雅・克吉克-姆拉德洛芙(Sanja Kojić Mladenov)及斯維特蘭納・姆拉德洛芙(Svetlana Mladenov)兩位策展人集結了15位/組塞爾維亞具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及藝術團體,共展出24件精采作品,本展是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塞爾維亞佛伊弗迪納當代美術館共同合作「航向東方」計畫,繼2013年「凝視自由:台灣當代藝術展」至塞爾維亞展出之後,今年由佛伊弗迪納當代美術館策劃 。
走進展場會發現,作品的型式與類型都相當的多樣化,雖然主要是以錄像、多媒體裝置為主,但是變化非常多,顯現出當代藝術在新媒體運用上的特色,而且也不以傳統的視覺藝術領域為主,許多都是跨領域,例如主要是以音樂呈現的<音樂日記1-3>等作品。
而在呈現的內容方面更是精彩,例如<量身訂作>這件以火柴盒印上世界各國國旗、排列在牆上,並在火柴盒上堆疊火柴,由多至少排列,眼尖的觀眾甚至可以看到中華民國國旗火柴盒排列在日本國旗火柴盒下,而日本國旗火柴盒上則是堆疊少量的火柴,至於堆疊最多火柴的則是前蘇聯國旗火柴盒,讓台灣的觀眾感受塞爾維亞身處過去被稱為"世界火藥庫"的巴爾幹半島的情境。
從美術館的四大基本功能來看,本展在展示部分的確是可以看到國美館的用心,然而從教育的部分來看,對於這種來自遠方文化的展覽,中介的資訊相對來說就不太足夠,並不是說要把整個背景資訊完全提供出來,而是在作品與觀眾間的連結可能需要更多的投入,事實上從去年國美館的《亞洲藝術雙年展》就有類似的問題,例如這次<自我維生的荒謬系統>,其實非常的精彩,但是複雜的藝術語彙還是需要某個程度的導引與介紹,對觀眾來說才不會有距離感,對於遠方來的精彩作品這點是相當可惜。
相關評論
自己的國美館自己救--柯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