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真性情、玩音樂─湯良興琵琶獨奏會
分享 | 瀏覽數: 755

真性情、玩音樂─湯良興琵琶獨奏會

Author: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作者/樊慰慈], 2014年06月17日 18時33分

評論的展演: 臺北市立國樂團【傳統經典系列】 湯良興琵琶獨奏會

原文刊載於6月號文化快遞「快遞藝評」,「快遞藝評」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台北市文化局「文化快遞」合作多年,針對近期台灣表演藝術類藝文活動,提出專業評論,讓讀者看見台灣表演藝術的多面向議題與探索。

 

作者/樊慰慈

出身於上海音樂世家的湯良興先生,自幼接受多位早期國樂名家親炙,1980年代首演了數首代表性的琵琶協奏曲,1998年受聘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後定居臺灣,十餘年來作育英才無數。這場精心製作、別開生面的音樂會實隱含著「承先啟後」的意義,在曲目安排上可分為4 個區塊:一、湯先生獨奏傳統樂曲及其個人創作或改編的作品;二、由他帶領在臺弟子協同演奏的傳統曲目;三、與「湯家班」合作演出的江南絲竹樂;四、與臺北市立國樂團暨合唱團連袂首演的琵琶協奏曲。內容充分反映了其藝術歷程的各種面相,相對於現代社會分工日細、講究學有專精的音樂家養成習慣,無疑提供了發人省思的另類模式。

演出充分發揮特色

早期傳統音樂家如湯先生的老師孫裕德、秦鵬章、魏仲樂等,均能演奏數種民族樂器,湯先生自少時即以彈奏琵琶聞名樂壇,但同時也兼擅二胡和古琴,這項特色在本場音樂會的幾首傳統江南絲竹樂曲中有充分的發揮。只見舞臺中間設置的長桌上擺放了各種樂器,於演奏《老六板》、《中花六板》、《花三六》的過程中,湯先生與湯良洲、湯秀娣、湯良甫等湯家班成員隨機揀選桌上的樂器,時而琵琶、時而二胡、時而三絃地交替演奏,湯良忠更在彈奏中阮之餘,起身唱上幾段戲曲。入味地演出恍如時光倒流至民初的上海,讓觀眾體驗了絲竹雅集那種隨興所至的逸趣。

此次演出湯先生以他為琵琶改編的《酒狂》和《憶故人》展現其對古琴曲的鍾情,不同於一般改編曲「音對音」的移植,這兩首作品主要是將原曲的部分動機加以發展和擴充,傳神地在通常音符顆粒性較強的琵琶上摹擬出古琴綿長的行韻。在近代講求音樂分工的機制裡,改編及創作能力也是演奏家逐漸流失的另一種傳統習慣。除了兩首古琴改編曲之外,本場曲目中也包括湯先生的兩首琵琶獨奏作品《弦子韻》、《東瀛漁歌》,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琵琶演奏技巧的諸多特色。

經典新作完美詮釋

「承先啟後」的概念在《陽春白雪》與《十面埋伏》中,則表現了藝術的傳承,兩曲由湯先生帶領12 位弟子協同演出,這群年輕人多已成為當前臺灣新生代琵琶演奏家的中堅份子。演奏者們無論是在舞臺上一字排開或布置於觀眾席中,從整齊劃一的齊奏到錯綜交織的立體音響,不啻為整場演出的另一亮點,也給音樂會帶來額外的溫馨。

湯先生在琵琶上精湛的造詣,不僅在開場的傳統經典《塞上曲》中有絲絲入扣的表現,對於北市國團長鍾耀光特為此次演出所創作的《絲竹工尺》琵琶協奏曲(世界首演)之詮釋,也格外令人引頸期盼。現已成為近代琵琶經典的《花木蘭》(顧冠仁作曲)與《西雙版納的晚霞》(周成龍作曲),於80 年代初即曾由湯先生所首演。取材於江南絲竹音樂素材的《絲竹工尺》是一首頗富傳統底蘊,並添加一抹當代跨界融合色彩的作品。以傳統技法為主的琵琶主奏交織在現代國樂團聲部之中,再加上臺北市立國樂團附設合唱團的烘托,後者並以口念鑼鼓經及敘唱工尺譜的樂段,更突顯了一股時光交錯的跳TONE效果。

傳統音樂的精髓往往是從自得其樂的玩賞到三五好友的分享過程中孕育而生,傳統文化的生命則需靠無私的傳承而延續。除豐富的曲目與精采的演奏之外,傳統音樂是如何「玩」出來的,才是這場「湯良興琵琶獨奏會」最值得當今觀眾細心品味與思考的議題。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