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切陳韋靜羊毛氈個展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4年08月19日 11時21分
評論的展演: 陳韋靜羊毛氈個展
圖版提供:陳韋鑑
羊毛氈是人類相當早開始使用的織品,近年來也在手工藝領域也逐漸流行,年輕藝術家透過羊毛氈手工藝的方式,重新想像製造想像中的海底生物,回應的除了是對古老生物的想像以外,同時也回應現代社會對環境的看法。
8月1日至28日,陳韋靜在黑白切舉辦羊毛氈個展,作品主要是以羊毛氈為媒材,展場中心懸掛一大一小兩隻怪魚,以及數個類似水母的生物,以白色為主,這些生物同時蔓延至牆角,另一邊牆面上則是有三個木架,上約有九個玻璃罐,內容物看似各種小型生物或是器官的標本。
藝術家選擇以羊毛氈為媒材是個有趣的選擇,羊毛氈本身是個非常古老、甚至帶點原始意味的媒材,其實以神話怪物或是幻想生物為主題的創作不少見,重新創造一個世界的企圖常常是想藉此來詮釋原有的世界,陳韋靜的作品有趣在於,他創作出來的生物並非系譜式、寫實的再造新世界,這點可以從他架上的那些玻璃瓶中的偽生物標本看得出來。
生物樣本通常代表著人類對生物系統的研究,也就是以人類的知識系統去理解、甚至是去管理自然界的生物,但是懸掛著的怪魚是這麼的可愛,這麼的不仿生、不寫實,除了藝術家個人的風格以外,這樣的形式其實是以架上的玻璃瓶標本、是以原初的媒材與古拙的形式去回應人類對自然理解的自大。
這種嘲諷是很溫柔的,從網路版的說明中,藝術家談及,「我們的大海充滿了塑膠,那些在海底我們從未見過的深淵生物們,變成什麼樣子?使用羊毛將牠們變成了標本,牠們似乎曾經活過,才得以變為標本 ,」而黑白切展場本身窗框式的展出方式更強調了類似博物館的氛圍,藝術家再造的不是幻想的新世界,而是利用科學系統與媒材嘲諷人類對自然的作為,不管那是種是理解還是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