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術雙年展《台灣報到》(YES,TAIWAN)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4年10月27日 14時03分
圖版提供|陳韋鑑
以台灣為名的雙年展,如何呈現兩年內的台灣藝術現況,並試圖提出值得我們關注的角度來觀看?與台北雙年展幾乎同時展出的台灣雙年展,提出自己對於台灣當代藝術的不同看法,一種更為專注在本地當代藝術發展的觀看角度。
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台灣報到 ─ 2014台灣美術雙年展」目前正在展出,展期由9月13日至12月7日,由張正霖擔任策展人,邀請38位創作者/團隊展出,在其網站的文檔中提及,趨勢觀察 : 「顫變」、歸納出「重構主體」、「再現社會」、「演敘傳統」、「藝術拓域」、「迎別青春」等五個子題 。
由於國美館硬體空間設計不佳,導致許多展覽在此展出時,在動線上的規畫面臨困難,即便是館內的策展人也很難突破這個問題,但是本次台雙展中的五個子題與其作品的分布實在是過於零散,在導覽架構上也沒有相關補強,很容易讓人逛完一圈,卻對整個展覽的概念無法與作品連結。
無法連結的原因可能不只是因為空間關係,基本上,「再現社會」、「演敘傳統」、「藝術拓域」、「迎別青春」這四個主題其實都可以回應「重構主體」這個子題,這個設計本身的設計是精彩的,同時也看的到試圖回應台灣藝術史的企圖。不過這樣的企圖在回到作品上來看的時候,的確是造成困擾,姑且不論對每個人對個別作品在分類上的看法不同,但是在「演敘傳統」中,我們看到幾乎是以水墨作媒材為主,彷彿是告訴我們,當代台灣藝術中的"傳統"就是水墨?這樣的提問或許會被歸類成政治問題,然而「重構主體」、「再現社會」等等子題本身不正是政治問題?
這些作品與主題間的空缺所帶來的疑問,或許館方期待的是吸引出觀眾的自由解讀,不過以我個人為例,觀察廖建忠的作品<大白鯊>,會發現藝術家作品中一貫呈現的"徒勞"特質,將"徒勞"放在「重構主體」作連結大概應該不是策展人期待的;其實館方應該是作為藝術品與觀眾的中介,但是在台雙展中策展概念與作品的連結幾乎是消失的,只有單件作品的錄音介紹,在如迷宮的展覽空間中,這些連結不只是概念上的,更是整個展覽實際導覽上的需求,不過這個問題是國美館長期以來的問題,不管是亞洲雙年展還是台灣雙年展都一直存在著,或許館方的領導人要思考,每年一個大展看起來很熱鬧、政績很璀璨,但是對工作人員來說是否代表著過量的工作,而帶給觀眾的則是實質匱乏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