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銀行生活的窗景
Author: [2015年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03月09日 10時33分
圖版提供|陳韋鑑
文化部去年在台中成立的藝術銀行,除了藝術品的租賃業務外,同時也具備展出空間,以策展方式展出藏品,顯現藏品出租的各種可能性,同時也增加藏品的曝光度,對沒落的中區來說也多了一個藝文空間。
1月10日至3月27日,文化部藝術銀行於其營運總部舉辦《生活的「窗景」:地方、環境與認同》,本次展出十九位藝術家的作品,以三個子題:「關懷土地」、「再現社會」、「城市風景」試圖探查台灣當代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和文化生活的各種省思。
側身於一排金融機構中的藝術銀行,在一樓店面中開闢出展覽空間,這是值得鼓勵的作法,而展覽空間的設計本身也相當特別,展場後半段同時設有庫房的藏畫架,對觀眾來說可能是個難得的機會,可以一探藏畫庫房的景況。
展出的作品有一定的時間跨度,包括袁廣鳴2001年的<人間失格>與劉芸怡去年在北美館展出的<消逝的肖像>等,展出作品以平面為主,包括油畫、攝影與膠彩等,值得注意的是攝影展出比例並不低,相較於其他展出而言,攝影難得有這麼高的展出比例,當然這可能也與本次展出主題有關。
以「窗景」為主題是很聰明的作法,打開窗觀察外部風景的概念,很適合盡量將各種不同主題的作品放置在一起,例如袁廣鳴與劉云怡的對比就相當有趣;而這種策展式的展出,或許是種示範,對於有意大量租賃的承租人來說,或許可以考慮不只是以單一作品欣賞的概念來租賃,甚至是可以以"展覽"為單位租賃,對於缺乏經驗與專業的承租人來說是個具備可能性的借鏡。
藝術銀行上路以來,在租金過低與效率不彰方面頗受批評,理論上租金過低應該可以鼓勵業務量提升,但是目前看來還是以公部門作為承租人為大宗,對於藝術銀行原有的推廣概念並無幫助;從公開的相關文件來看,藝術銀行主要承租對象似乎定位在企業與法人團體,對於位在台中的藝術銀行來說是相當可惜的,在台中由於房價低於雙北許多,很多行業的空間條件比起雙北也大了許多,包括咖啡店、書店或餐廳等等,而這些營利單位對藝術氛圍的需求顯然比起企業或法人機構更為迫切,也更願意花錢在此,或許藝術銀行的業務單位可以更為擴展其目標群體,在推廣藝術上可能更有效果。
圖版提供|陳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