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 走出長而蜿蜒舞蹈路
Author: [2015年特約評論人] 羅苑韶, 2015年04月20日 10時57分
要如何讓內向、不擅言詞的林麗珍談論她的創作,導演陳芯宜用了147分鐘。這個來自基隆的編舞家林麗珍2005年獲頒國家文藝獎,得獎理由這麼寫:
「未曾師承任何外國舞蹈流派,以自身的生命歷練,融合藝術與心靈的諦思反省,發展出沉緩細緻的東方身體美學與豐采凝斂的舞台視覺,展現道地台灣孕育衍生的藝術生命力。又以「十年磨一劍」精益求精的耐力與決心,提煉出歷久彌新的經典作品,在國際間奠定了獨特的美學風格,且持續得到肯定與邀約。 」
這名不多產也不重視個人宣傳的編舞家,在海外贏得讚譽之後紅回國內,讓國人認識原創台灣藝術家如何在國際舞台被視為是顆珍珠。陳芯宜和林麗珍的因緣起於國家文藝獎,她一開始任務是拍介紹得獎者短片,當時她內心對於未來創作發展處於疑問思索期,接觸林麗珍,某種程度為陳芯宜投身影像創作帶來一盞指引的燈,或許是燭光,因為林麗珍的創作路雖然理直氣壯,但不盡然順暢。陳芯宜這段期間的劇情長片作品「流浪神狗人」在金馬獎備受矚目,接著並應邀到歐洲好幾個影展參展,肯定她的編導實力,而她堅持跟拍林麗珍,見證林麗珍創作「觀」(2009台北國家劇院首演)的過程。一直到「觀」舞作上台,陳芯宜終於立下決定停拍,剪輯跟拍十年的心得和歷程。
攝影|金成財
「行者」紀錄片從編舞家恬靜的生活一角開始,林麗珍談創作是自由的釋放,自稱只是扮演「引子」的角色,把眾人柔軟的心帶進劇場。影片帶觀眾認識林麗珍成長於基隆漁家,她敘述式說話不加重音,娓娓道來說生活的苦、或少年時代對創作的憧憬,生命長河在我們眼前流過,時而湍急、時而出現暗漩、時而飛奔出燦爛水花。她16歲舞蹈比賽得獎,獎品是2張Paul Taylor來台演出的票券,看完表演還熱情地排隊要簽名,回到基隆的家已過午夜,媽媽氣極了,把她關在廁所。林麗珍說,她(不以為苦)抱著節目冊熱血立下志願,「我以後也要有像這樣的舞團」。
影片由林麗珍順著時序自述創作演變,在「我是誰」(1982)後,重新出發的作品「天祭」(1989)已可讓人看到「醮」(1995)的前身。陳芯宜銜接舊舞作的片段,色澤處理得當,整體影像流暢。陳芯宜重視影像品質,以電影手法處理鏡頭。明明是臨場見證事件,例如林麗珍帶舞者參與媽祖繞境活動,在白沙屯駐足翻看一個小販賣的書,她就是有辦法轉換拍攝手法,從高而下俯視林麗珍和打開的書頁內容。
她拍舞者在大自然裡練舞,著裝舞者在有著令人心折美麗綠苔蘚的森林裡緩步前行;舞者在海浪前的動靜對比、及男舞者持長箭(長棍)分別在岩石陣兩側的簡潔線條;林麗珍俯臥在海邊岩石上持相機擷取岸上微觀鏡頭的畫面等等,在在看得出導演用心呈現美麗的影像。
攝影|金成財
導演的鏡頭抓到林麗珍和舞者排練時的互動,與訪談的面容完全不同,她可以張牙舞爪的要求舞者全然投入、付出,而不是找「方便」的動作、容易的路。她在排練場擊鼓、歡唱自己發明的古老語言,與舞者聲音互動,編舞家那樣的投入彷彿已自行先進入「觀」作品裡的想像世界。舞者也被撩撥地野起來,轉身即興舞蹈,在反光拍攝下,年輕舞者美麗活潑的身型力現。
導演用心經營影像,編舞家談創作的真,本片自一開始便因為這份真善美不斷令人激動。片中採訪林麗珍的先生陳念舟,一個持續對她付出的重要人物、大弟子也是舞團總排練蔡必珠,理性分析林麗珍舞蹈系統可帶給舞者與其他訓練不一樣的地方;好友也是前巴黎台灣文化中心主任劉俐談看「醮」大受震撼,馬上引介去法國,也讓林麗珍的無垢很快受邀踏上法國演出;另還有固定與林麗珍合作包括葉錦添在內的工作伙伴,讓我們得以更深入看到林麗珍的不同面向,在作品之外回味創作脈絡。
電影最後一段以「生命之鏡」為題收尾,這是作品「醮」的外文名(林麗珍舞作英法文翻譯都非常用心),導演或許要以林麗珍走過創作最高峰,回歸映照自身為影片收尾。但是卻岔開故事線,先跳到林麗珍30年前擔任電影編舞,談到為照顧年幼兒子放下工作;然後又花好幾分鐘秀兒子結婚的家庭畫面,使得影片情緒跳針。持平而論,結尾畫面十分正確,肯定陳芯宜是注重細節的人。
「行者」是陳芯宜的巨大工程,影片的美感和情感令人迴腸盪氣。
攝影|金成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