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孫蕙戀《垃圾寫真》
分享 | 瀏覽數: 618

孫蕙戀《垃圾寫真》

Author: [2014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04月24日 10時30分


圖版提供|陳韋鑑


  以一次性的拍立得轉印加上看似新即物主義攝影的風格,年輕藝術家能夠藉此碰撞出什麼新的火花呢?來自韓國的孫蕙戀以垃圾為主題,以「拍立得轉印法」製作,強調手做感凸顯當代大量製作的工業製品變成垃圾後的質感。

  4月23日至5月10日,孫蕙戀的《垃圾寫真》在台中新光三越百貨公司展出,現場展出不到廿件作品,畫面以強調單一物品為主,包括廢棄的車牌、保險套、日記等,藝術家拍攝這些撿拾來的廢棄物後,將拍立得轉印到手工水彩紙上,在作品說明上,除了作品名稱,同時也簡短說明了藝術家對這物品的聯想。

  基本上新即物主義攝影如貝歇夫婦的《無名雕塑》藉由脫離脈絡展現大型機具,投射的是整個工業時代的無特徵,孫蕙戀所撿拾的這些垃圾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在大量生產又大量消費後廢棄,被藝術家拾取並再現的正是這個消費文明;藝術家對物品提問,「你從哪裡來?」看似是對消費文明的提問,但是以美感為再現主題卻剛好是種對歷史感的剝離。

  在展場中,藝術家寫道,這些垃圾「傳遞出一種混合情感的奇特之美」,「就本系列作品而言,目的是讓垃圾看起來簡單、獨特且引人注目。」再加上拍立得轉印法這種強調單次性與手工性的做法,顯然藝術家是以攝影代替畫筆,將這些垃圾如靜物般以美感再現,這種做法其實比較貼近的反而是畫意派的攝影概念。

  當然,藝術家可能原本就只是要以美感呈現,類似新即物主義的構圖可能只是借用當代藝術中常見的"風格",不過形式本身有其邏輯與意涵,這樣子的直接挪用很可能會造成作品閱讀上的誤解,同樣的,使用強調一次性的拍立得,除了美感考量外,一次性的意涵是否有在形式上回應這些垃圾被"丟棄"的概念呢?在藝術領域裡,許多風格並非只是視覺符號的運用,藝術家在嘗試新風格的過程,需要掌握的可能不只是媒材的物理性與美感。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