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為信仰實踐的場域:評《啟示與警世一林珮淳創作研究展》
Author: [2015年特約評論人] 邱誌勇 , 2015年06月03日 22時35分
評論的展演: 《啟示與警世一林珮淳創作研究展》
圖版取自清大藝術中心官網
作為一位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學者(artist-scholar),林珮淳長期以來的藝術創作與宗教信仰皆呈現出緊密扣合的關係,並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命題:「藉由批判科技以關注人與自然世界的關係」。無論是早期的《生生不息‧源源不斷》(1999)、《蛹之生》(2004)、《創造的虛擬》(2004),或是《夏娃克隆系列》(2006~今);無論是藉由虛擬的「蝴蝶」或是「女體」,這些看似有著生命的虛擬創造物,皆是將人類文明世界認知中的生命體,轉化成「擬真」(看似虛假,卻比真實還真)的藝術客體。更重要的是,作為台灣數位藝術先行者,林珮淳近年來的創作以3D立體動畫、互動系統等科技媒介,營造一個末世現象,批判著若人類再盲目追求文明與滿足物慾,終將走向滅絕的警世隱喻。
法國文化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曾提倡反身社會學(reflexive sociology),認為社會學家必須利用自己的研究工作來了解自己的領域,亦即將社會世界的各個面向轉化成研究的對象。若以布迪厄的觀點來閱讀這次的《啟示與警世一林珮淳創作研究展》可以發現,林珮淳將自身及其創作客體化,並透過藝術創作的慣習與實踐,以及與社會世界之間的關係,讓信仰成為藝術實踐場域中的重要課題。在《啟示與警世一林珮淳創作研究展》中,林珮淳以她三十年來藝術創作領域的經典系列為主,並以文件形式揭示歷來出版與論述的研究文本,透過「創作研究」的方法論,完整展現其藝術創作歷程。展覽主題「啟示與警世」,數位作品以聖經啟示錄、但以理等篇章為基調,創造出「夏娃克隆的肖像」及「夏娃克隆啟示錄」系列。
以歷史系譜的軸線探究林珮淳的創作更可以發現,無論是早期創作中的傳統媒材(如繪畫、裝置),或是近年來擅用的數位科技(如全像、互動),其作品總是深刻地訴說著人類與生活世界(Lebenswelt)中的宗教哲學,透過「啟示與警世創作研究展」真實讓人感受創作者關懷生命、體悟生命、敬天愛人與個人的虔誠信仰。
更特別的是,此次的「創作研究展」所展現的皆是林珮淳近年來持續創作的「夏娃克隆系列」,包括:《創造的虛擬》(2006)、《標本I》(2006)、《夏娃克隆II》(2006)、《夏娃克隆啟示錄II》(2012)、《夏娃克隆肖像》(2010~今)、《夏娃克隆啟示錄 III》(2013)、《夏娃克隆啟示錄IV》(2014),以及《大巴比倫城》(2014)。這一系列作品涉及到了當代最為先進的創作媒材(網路、互動程式、3D動畫,與全像攝影術),透過科技的運用,再現「科技文明」的危險與「人工生物」的虛幻,以及與觀眾互動的關係(有觀眾就會形變),且將獸印666符號置放入「夏娃克隆」的額頭與右手上喻表邪惡的象徵,又大量應用宗教啟示錄章節中的典故,定義了「夏娃克隆」就是「巴比倫大淫婦」的化身,隱喻著科技美麗誘人的外表,卻是控制人類的惡魔。此種「藉科技之身批判科技之惡」的景況猶如科技文化學者海姆(Mickael Heim)所批判的命題,認為網路實體的現象真實存在於人們對科技的迷戀上;而且,這個迷戀是一種類似於「美學式」的迷戀。我們與科技產物(電腦與網路)所產生的感情,遠比美學式的迷戀還要深刻,因為我們所尋找的是一個可以讓心靈、心思駐足的家。我們對於電腦的迷戀非僅止於感官上的滿足,更是一種「愛慾」;不僅止於功利性的使用,更是一種「精神性的寄託」。甚至,我們與這些資訊機器之間的關係,絕不僅止於娛樂或工具,我們與電腦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共生的關係,最終,將是一種心靈的聯姻![1]承續著海姆的立論觀點,正好與林珮淳的「夏娃克隆系列」創作意圖相互呼應,意即:藉著影像、裝置、互動等多元媒材的併置,型塑出虛擬的「夏娃」與真實「科技」之間兩者互不可分的關係,試圖反諷性地批判由數位科技(包含網路空間)與現實生活相互交疊的「同一個」世界的特殊景況,更進一步地延伸思考如何將人們的身軀重新寫入網路的虛擬世界中。
此外,在林珮淳的創作底蘊中隱含著一種對當代「集體共同幻想」(collective consensual hallucination)的批判,反諷著人類嘗試扮演造物主的想望。在「夏娃克隆系列」中,作品彷彿述說著:當代社會對於科技所懷抱的期許,就好像用盲目的眼睛來看待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總是盲目地將網路的虛擬空間視為一個與現在不同、一個更教人期待、想望的世界,但究其實,這都是來自於一種對於「超越」的狂熱信仰(如達到網路永生之境界),信仰著虛擬空間這種新科技將能超越時空的限制與身體的桎梏,將人們送離這不完美的現實之地。[2]正如林珮淳指出,「夏娃克隆」是「人與蛹」或「人與獸」的合體,雖擁有美妙的臉孔與身體,但像基改一樣,美其名造福人類,卻可能帶來災害。林珮淳的創作策略,則是利用「迷思化」新媒體科技的優越性,反諷性地批判此一人們所信仰的迷思。
不言而喻地,在「夏娃克隆系列」作品中可以發現一種獨特的「陰性書寫」的策略作為批判論述的痕跡。林珮淳以「女性」(夏娃)作為被創造物,以權力性的科技象徵「陽剛」的一方。在「雄性」科技創造下的夏娃有著美妙的身姿與精雕細琢的形體;然而,此看似純潔的夏娃形體,卻扮演著迷惑眾生的角色,呈現出「介於純潔與邪惡間的陰性女體」。例如:《夏娃克隆啟示錄》以幽暗的陰性空間裝置承載著激烈的視覺震撼,在參與者走進空間之後,人的軌跡便會驅動巨幅夏娃群的動態性,以及時間的流逝(或累積),此一時間並非人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機械時鐘,反而以聖經中的時間觀,透過程式運算,以毫秒運算加以累計。
阿諾・豪瑟(Arnold Hauser)曾言,藝術不僅反映社會;更與社會相互影響。對豪瑟而言,藝術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藝術也必須保持與現實生活整體間的聯繫,並作為審美行為的基底。如此,藝術方能以最生動、最深刻的方式反映現象。透過《啟示與警世一林珮淳創作研究展》足見林珮淳創作態度超然傳達其解讀現代生活與文化的深沈認知與見解,科技系列藝術作品在在揭示反思性思考,並隱含啟示錄警世自然反噬的巨大力量,可謂是以虔誠的信仰與毅力追求富含哲思義理的藝術境界與極致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