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行者-陳怡安/虛弱年代-陳彥智》雙個展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5年06月13日 10時36分
圖版提供|陳韋鑑
雙個展有時是年輕藝術家為求展出而折衷的辦法,兩個人擠一擠、一起展,不過如果在展覽與作品的形式或是敘事上都能有所對話,或許能讓觀眾得到另一種觀看的途徑,《境外行者-陳怡安/虛弱年代-陳彥智》雙個展,雖然乍看之下雙方畫風迥異,但是藉由展出形式反而留出更多的意味。
6月12日至28日,在自由人藝術公寓二樓展出《境外行者-陳怡安/虛弱年代-陳彥智》雙個展,共展出約十餘件作品,展場中央則是以膠帶貼出來的雙黃線與三個防撞桿,中間的防撞桿呈撞倒態,並且將展場劃分為二,現場除了繪畫作品以外,尚有提供<虛弱年代最速觀看手冊>,手冊內除了有說「明外」,還有「觀看重點提示」與「小提示」。
從畫面來看,陳怡安的《境外行者》構圖與色調都較為簡潔,大多是在畫面中有個相對小的房子或是路口等,而陳彥智的《虛弱年代》在構圖與色調上相較來說都更為熱鬧,在不同的空間圖像如車站或是陽台等,其中有各種小人呈現各種不同姿態,讓人聯想到Hieronymus Bosch的作品,只是這些小人的姿態沒有那麼明確的象徵。
從風格上來看,許多年輕畫家逐漸打破插畫與傳統油畫的界線,以油畫在媒材上的文化價值試圖打破文類限制的作法,有時忽略了圖文關係可能才是插畫的文類界線,而在這個展覽中最有趣的則是藝術家提供的<虛弱年代最速觀看手冊>,表面上似乎是將作品的圖文關係更明確的表現出來,例如圖中的象徵物該如何被理解等,在<手冊>中都有所指示。
我們卻無法確定藝術家是否借此在嘲諷觀者對"理解作品"的過度需求,但是這樣的作法,同時又讓過去判斷文類的圖文關係推進到觀者的理解模式,畢竟過去以圖像本身是否需要文字說明來判斷是否為插畫的方式,其背後所談的正是觀看與理解。
當然這可能是藝術家所開的小玩笑,畢竟在展覽中只佔了一小部分,然而年輕藝術家的敏感可能是未來發展方向的參考值,打破文類界線可能只是與過去藝術史的對話,走出新的方向才是年輕藝術家要面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