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奔馳拼貼》伊百慧個展
分享 | 瀏覽數: 783

《奔馳拼貼》伊百慧個展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06月22日 10時47分

評論的展演: 伊百慧個展《奔馳拼貼》

圖版提供|陳韋鑑


   很多人都會在筆記本上塗鴉,藝術家的筆記本常常是創作的起源,但是相對於某些在咖啡店常見的筆記本展出,藝術家伊百慧也是從筆記本塗鴉擴充到展場,但是顯然有極大的不同,筆記本的塗鴉與展覽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再現,比較可能是空間形式上的探索。

  6月6日至7月12日,台南海馬迴光畫館展出伊百慧個展《奔馳拼貼》,展場包括二、三樓,從一樓走上二樓的樓梯就可以看到藝術家透過梯階上的貼圖作出視覺上的暗示,二樓主要是在牆面上塗鴉,包括天花板與地面都有圖案,同時也邀請觀眾將藝術家準備好的貼紙,一起貼到牆面上參與塗鴉,塗鴉內容多半無法辨識,而提供給觀眾的貼紙也是,部分從雜誌上剪下來的圖案,也失去原來完整的造型,只剩下局部,而在下樓時則會看到一組大眼睛上有光柵欄正關注著離去的觀眾。

  在二樓通往三樓的樓梯上鋪以白底黑色線條的膠膜,樓梯盡頭則是兩面上下並置的大型圓凸鏡,三樓主要可以分成四組,第一組是兩個橢圓形木板,第二組是以出版品上剪下的圖案拼貼,第三組是上有圖案印刷的布料多條集合掛在牆上,第四組則是投影在牆角的圖案,看似在借用牆角的空間模擬筆記本的翻頁,第四組的投影機前有兩顆水晶,隨著空調風動,水晶會將部分圖案折射漫佈在空間裡。

  如果只參考藝術家的展覽自述,大概會覺得這是一個將筆記本上的喃喃自語再現到展出空間的展覽,不過如果到現場觀看,從圖像風格上來看,完全沒有這些喃喃自語的敘事特徵,例如大量的象徵物等等,或許對藝術家來說,作品本身就是探索的過程,所以還無法以語言或文字來給予觀眾脈絡。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從形式脈絡來看,從筆記本到展場,最大的不同就是觀看與實體空間的觀系,而從展覽來看,藝術家在兩個樓梯都花了許多的心思,或許尋找觀看脈絡的起點就在這兩個樓梯,一樓到二樓的樓梯都使用了光柵欄的概念,不管是進入或是離去,天花與地板各有一組隨著身體移動而改變視覺效果的光柵欄,這似乎就提醒我們觀看與身體的關係與身體在空間裡的移動有關;而二樓到三樓的樓梯則是隨著白底上黑線的曲折,讓人彷彿頭暈,加上頭梯盡頭的凸鏡反射,又再度變換空間感,在逼仄的樓梯角落,這種空間感變換就更被強調出來。

  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家對二樓空間的使用稱的上大膽,除了牆面塗鴉以外空蕩蕩的主要空間,反而成為觀眾的身體體驗處,例如二樓上三樓的樓梯前利用牆角與地面組成宛若3D的爆炸圖案,其尺寸足以包括觀眾身體,而空曠的二樓與兩個逼仄樓梯的對比,讓身體感受有著對比的節奏感,而在三樓樓梯口的凸鏡更是凸顯了空間的變異感。

  三樓的四組作品可以看成影像與空間的四種現況,兩個橢圓形木板上的塗鴉,看似筆記本書頁的變型,也可能是畫框的象徵,木板上的塗鴉被延伸到牆面上,正象徵打破繪畫平面空間,牆面上的塗鴉是這次展覽的本色演出,而布料上的圖案則是堆疊著的空間,而應該是實體存在的筆記本卻是以投影在牆角的方式、虛實對比的呈現出空間感,而最點題的可能就是投影機前的兩顆水晶,水晶投影漫射破碎的造型,同時也隨著牆面而變型,華麗的點出了空間與圖像的主題。

  這不是一個可以依靠文字理解的展覽,身體在空間裡的移動對展覽的理解相當重要,對藝術家而言,這可能是個嘗試的起點,依靠成熟的形式掌握能力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的思考,

從依百慧過去的作品來看,空間思考只是其中一部分的重點而非主題,在闊別四年後的再次展出,伊百慧展現探索的企圖與方向,至於未來的走向則是令人期待。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