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王連晟《聲長計畫》  
分享 | 瀏覽數: 556

王連晟《聲長計畫》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5年07月14日 18時27分

評論的展演: 王連晟《聲長計畫》  


圖版提供|陳韋鑑 

     看著一群父母親帶著孩子在美術館裡的螢幕前鼓掌可能令人狐疑,這是王連晟《聲長計畫》與觀眾互動的結果,以聲音與影像與觀眾互動,借此討論人的介入對環境的影響,從大自然到滿地垃圾,都是來自觀眾努力發出的聲音。

  5月16日至9月6日,國立台灣美術館時光天井展出王連晟《聲長計畫》,作品共由六個螢幕並置放映,播放內容是由右向左捲軸式前進,前景是綠地,遠景是藍天,而隨著觀眾發出聲音,中景部分會依序出現綠樹、枯樹、房屋、高樓與推土機、現金、垃圾山,觀眾發出的聲音越大,出現的物體就越多。

  相對於許多高科技藝術的複雜,《聲長計畫》的互動方式對觀眾來說非常簡單,只要發出聲音即可,互動的結果也很明確,有聲音就會有影像,所以可以看到相當多家長帶著孩子在作品前面試圖以各種方式發出各種聲響,而在試驗的過程,這些孩子都相當專心的注視著作品,而簡單的圖像,也讓年紀稍大的孩子不需要任何導覽即可理解藝術家探討環境問題的基本企圖。

  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專為孩子們製作的作品,對一般觀眾而言,在作品前嘗試著以各種聲音與作品互動的過程,自然會開始類比人體介入作品與人類介入自然環境這兩者,對於當代互動科技熟悉的觀眾來說,一開始看完展場說明後,可能會預期隨著不同的聲音互動,畫面上對應出現不同的圖像,諸如高音出現綠樹或是低音出現垃圾之類,然而隨後會發現,當聲音啟動作品後,所有圖像都是按順序出現,觀眾製造的聲音只能增加數量。

  只能作出數量上的改變可能在互動性上會讓觀眾覺得不是那麼有趣,然而仔細想想,在整個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中多半也是如此,從綠樹到高樓的這個過程,作為個人其實幾乎是很難逆轉進程的,頂多只能決定是否參與,而就算我們停下製造聲響,現場的背景音在其餘觀眾的無意間,依然讓畫面上出現一棟棟連續的建築物。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