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的鈕扣計畫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貧窮男 , 2015年08月11日 17時33分
圖版提供 | 臺北藝術節
鈕扣計畫今年邁向第五年,卻也是首度的戶外演出。作為臺北藝術節的開幕場,在大安森林公園的露天音樂台演出,是一個跨越性的突破。過去三年在誠品的演出,就如同大多數的舞蹈演出,多為觀舞的核心觀眾,到了戶外演出,面對的是未知的大眾,挑戰更大,但又能將「鈕扣的計畫」的初衷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舞蹈的圈子小且單純,更容易反應台灣的真實現況,國外舞團的薪資待遇至少是台灣的三倍以上,優秀舞者還沒畢業,紛紛至國外各舞團面試,讓台灣變成了人才培育中心,台灣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台灣觀眾卻無緣見到,而「鈕扣計畫」成了這座橋樑,讓在國外舞團流浪的舞者,透過這樣的機會,在大安森林公園滿坑滿谷的觀眾前展現這些年在海外的歷練,從現場壯觀的場面看來,非常成功而且感人。
面對可能非舞蹈觀眾的大眾,也加入了推廣舞蹈教育的部分,曉玫老師隱身幕後,透過麥克風與舞者們的一問一答,勾勒出三位舞者劉奕伶、許耀義、林燕卿的異鄉生活,分享了分屬美國B.T.Jones舞團、德國Theater Koblenz Ballet、英國阿喀朗舞團,三團的舞蹈動作特色;面試時如何脫穎而出;以及舞團規律或巡迴生活等等。同時也透過與觀眾互動,上台一同參與舞團面試過程,或是一同參與編舞的過程,讓觀眾在面對舞蹈時有更深入淺出,以人為本的角度來看待舞蹈。
節目一開始,三位舞者在電子音樂的節奏中,自在地展現身體的收放自如,他們都正處在巔峰狀態,舉手投足間都看得出自信與國際舞星的架勢。奕伶的造型特別亮眼,作品「噓」使用人聲語言的指令,在低頻的砰砰聲下展現了身體的穩定性,以語言來轉換情緒,用面具或是動作上的切換,來轉換出戲劇性,透過這個創作讓我們看見她在聲音與肢體表演上的全能,可惜服裝無法突顯出她原本的身體精準漂亮的線條。
無獨有偶地,耀義的現代芭蕾「Dance in the Syllables」,也以德語的念白和古典音樂為伴奏,展現現代芭蕾的美感。燕卿的「日月犬鬼」以樂團、影像、環境,還有一條狗,台上台下奔波,滿足的創作的多元,卻少了純粹跳舞的部分。但這似乎也呼應了在前面訪談時她所提出的論點:沒有一個舞者是不能被取代的,非常現實,必須增加技能與特色,否則隨時都有可能被換掉。
相較起來德國的現代芭蕾舞團隸屬於地方政府,又有很多客席編舞,一直都有新作品可跳,假期福利都好,舞者只要把舞跳好即可,在英國的燕卿,一支舞做要巡迴兩年,還得繼續去應徵其他舞作,奕伶介於其中,新作也許有很長的巡迴期,但之間仍有好幾套就做要交叉著跳。
但經年的歷練,也讓他們的身體各受制約,這樣的制約與外在環境、東西文化的刺激,各自深耕修行,而有了如今的成就。但今日一別,下次要再看到他們的演出,又不知是何年何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