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後齊觀》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08月28日 16時54分
評論的展演: 《等量後齊觀》何冠東、張淳皓、許嘉宏、陳昱安、劉柏辰聯展
圖版提供|陳韋鑑
在當代,展覽本身越來越被視為是個敘事形式,至少也是帶領觀眾理解作品的起點,也因此,許多藝術家也越來越重視策展,尤其對聯展來說,更是把不同藝術家串起來的重要步驟,一個好的展覽簡介,可能就是個尋寶圖,帶領觀眾進入藝術家的世界。
8月13日至29日,自由人藝術公寓舉辦《等量後齊觀》,展出約十件繪畫作品,展出者為五位廿二至廿四歲的年輕藝術家,包括許嘉宏、陳昱安、張淳皓、劉柏辰與何冠東,作品以具象油畫為主。
從畫面風格來看,五位藝術家的表現都各有表現,相較於其他作者趨近於冷調的表現性,其中許嘉宏的作品在數量與議題上都較為引人注目,<山高高路長長>系列運用懷舊窗框,將台灣與中國的景象並置,包括毛澤東與蔣介石的銅像等。
在展覽簡介中提到,「同樣皆為一群年輕藝術家這個身分,謂之「等量」,而「等量」後呢?看看我們如何用這個世代的觀點去解釋、敘述這個世代之於社會的觀看方式,以及1990之後年輕世代之思考心境。」
「等量齊觀」從教育部的成語典釋義是"不分輕重,一律同等看待",放在本展也就是原本不同的藝術家們,一起拉到同個世代的角度來「等量」來觀看,而這個「等量」在論述中並沒有"世代"以外的說明;可惜的是在這次展覽中,許嘉宏的作品在調性上與其他藝術家很明顯的不同,是傾向議題性較多的,當我們試圖將整個展覽視為一體來觀看時,很可能會發現其他藝術家的作品頓時成為<山高高路長長>系列的註解。
這並不是說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在完整度或是質量上遜於許嘉宏,或是在展覽中議題式的作品就比較吃香,而是當觀眾們已經被許多展覽訓練的將展覽視為一個整體時,當代的藝術家恐怕要面對展覽被視為一個完整的敘事而被解讀,尤其當展覽主題是將這些藝術家「等量」的視為一個整體,那麼觀眾對整體敘事的期待會更強烈,而<山高高路長長>系列相較強烈的議題在這樣的期待下,比其他調性更冷的畫作更容易成為主題。
對觀眾來說,展名與簡介常是認識展覽的基礎,策展人可能會將這些視為是文宣,將宣傳功能過於放大,忽略了其基本功能,對藝術家與觀眾來說,這都是相當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