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網路後巷-國際非網路藝術展
分享 | 瀏覽數: 811

網路後巷-國際非網路藝術展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5年09月21日 22時06分


圖版提供|陳韋鑑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網際網路的發展常常超乎我們的想像,從剛開始的電子佈告欄(BBS)等平台開始,網路的許多特性就開始被討論,包開放性、括多元族群等,然而當Facebook等平台成為主流後,網際網路逐漸與主流文化結合,原有的網路次文化要如何繼續發展?本展以《網路後巷》為名,試圖以藝術領域探索網路原有的文化特質。

  8月29日至11月15日,國立台灣美術館於數位方舟舉辦《網路後巷-國際非網路藝術展》,由策展人:lololol(林亭君、張欣)邀請藝術家,包括金姆•阿森多夫、安東尼•徹尼里歐、格雷戈里‧夏通斯基、傑森‧費門、快樂虛擬朋友、IDPW、谷口曉彥、應蔚民等人展出。

  展場整體以泛藍的燈光照射為主,模擬著電腦介面,作品件數不多,只有八件,不過類型相當多樣化,包括夾子電動大樂隊的應蔚民<這套DVD>以嘲諷電視購物的形式,但是其內容幾乎是個人脫口秀的表演,<摹寫>與觀眾互動後顯現超文本的概念,<因特網能源>可能是因為礙於在國立美術館展出的原因,無法顯現網路集資的特色,讓罐頭靜態堆疊反而看來類似台灣喪葬習俗中的罐頭塔,殊為特別。<物件想太多>以日常電器用品,如iPad和iphone與水力、風力或地心引力產生互動,在人機介面上留下無意識的痕跡,相當有趣。

  <網路黑市>可能是本展名稱來源,這是一個包含紀錄片、商品與文件的作品,呈現的是相對於臉書等主流網路平台,在現實中提供一個與網際網路與數位化相關的社交平台,紀錄片介紹該平台的發展史,展出的商品與文件則是提供了黑市的內容範例;在紀錄片中提到以"網路後巷"的概念發展,是相對於近年來臉書等主流網路平台有越來越多的限制,這種試圖在現實中逃脫主流限制,對於網際網路剛開始發展時的概念實在是種嘲諷,但也是種網路精神的堅持,當臉書越往保守中產階級價值觀靠攏,並且以商業手段限制範圍時,這樣的黑市不只是回應原初的網際網路精神,也是試圖走出新的方向。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