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鑽石水溝蓋
分享 | 瀏覽數: 1865

鑽石水溝蓋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10月16日 10時42分


圖版提供|陳韋鑑

  當代藝術家常常在許多不同的面向試圖打破場域慣習,推展藝術範疇的可能性,台中的幾位年輕藝術家以出版的方式,試圖嘗試讓各路人馬都有實踐自己藝術的可能性,以"來稿必登"為原則,本月第二期出刊。

  由年輕藝術家曹淳等人發起的《鑽石水溝蓋》於今年年中創刊,屬季刊類,每期約有上百頁、卅位投稿者,編輯部宣稱沒有任何設限,來稿必登,以第二期為例,內容包括攝影、散文、小說、圖像、報導與時事評論等,其中許多作品很難被歸類到傳統文類中。

  曹淳表示,一開始只是想記錄身邊這群人這段時間發生的事,但是又覺得這可以成為更大的容器讓更多人進來,跟一般媒體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不想有主題,因為主題就是限制,很多媒體都有框架,嘗試方向就是提供那些無法合適於框架的人一個發展的機會,讓夾縫中的人可以真的把作品做出來,而至於是不是被放在藝術領域其實不重要,稿件/作品本身有其意志。

  由於缺乏主題而被批評為浪費紙,曹淳決定以廢紙對折後背面印刷,而目前大量產生廢紙的單位都已經與慈濟等單位合作,因此印刷用的廢紙是靠編輯部等人四處蒐集,這也導致每期的印量有限,都不超過兩百本,因此他也期待購買者是能夠好好對待這個出版物,未來如果有盈餘,將會考慮捐給公益單位,他表示,盈餘不會進入任何人的私人口袋。

  雖然目前只有兩期,但是從作者群來看的確是有開始延伸的現象,第一期的作者主要是年紀與曹淳相當的年輕人,而到第二期有部分作者向上延伸到中年以上,包括六十歲以上的邱勤榮,邱勤榮是台中黑白切等空間負責人,曹淳表示,第一期出刊後有被提醒,如果要期待多元,邀稿對象就不能侷限在自己身邊的年輕人,而不管是哪個年紀的人,其實很多人的投稿內容都與平常的印象有很大的不同。

  其實在網路時代還堅持出版與來稿必登,《鑽石水溝蓋》當然也遭遇相當多的質疑,曹淳表示,其實自己也很質疑,後來想到巴黎鐵塔,巴黎鐵塔是一個除了炫耀以外沒有任何功能的建築物,但是現在已經有了象徵性,現在問《鑽》能做什麼還太早,但是至少可以期待成為一個象徵物,雖然目前還是以邀稿較多,但是或許等到有一天真的完全以投稿為主的時候,《鑽》就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性。

  從觀察台中當代藝術領域的角度來看,雖然《鑽》並非以社區議題或是在地性為主的刊物,甚至作者群也不全都是目前居住在台中的藝術家,然而當代人的流動性大,這些人多少都跟台中有關,尤其是年紀稍長的投稿者,平常可能在各自的藝術領域各有表現,不然至少也是積極的參與者,這些都是場域構成的重要元素,而《鑽》提供這些人更私人的藝術表現,與傳統的藝術場域的表現相比,或許可以用紙上策展的角度來思考,也會是個有趣的、類似素描或側寫的觀察點。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