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討論的開端
分享 | 瀏覽數: 406

討論的開端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11月11日 16時38分

      在當代藝術領域裡,公部門與民間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民間力量各自單打獨鬥將藝術領域向外擴充的時候,擁有資源的公部門顯然必須更有策略的進行推廣,日前藝術家吳季璁一篇<當台灣官方美術館淪為中國分館 MOCA Chinese Taipei>提出質疑的同時,也點名各美術館引起許多關心,或許在總統大選前,這也是個討論藝術文化政策的機會。

  <當>該文以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展期會吸引國際重要藝術領域人士來台,檢驗各大美術館的展出,最後對台北當代藝術館館內目前展出三位中國籍藝術家提出質疑,該文書寫相當口語化,雖然一一點名批評,但是事實上問題可能不只出現在單一館方,而是各個層次的美術館舍之間的缺乏總體政略。

  在<當>文對各美術館的質疑與謾罵中,有幾個判準值得我們討論,該文讚揚兩個展覽,主要以"台灣"為判準,這樣的批判可能會讓某些人假裝天真地說出"藝術歸藝術",然而該口號在公立美術館這個場域成立嗎?此外,也很容易讓公部門以美術館四大功能中的教育來回應,提出展出國外藝術家是教育民眾更廣闊的藝術認知與品味,甚至可以提出藝術家過於本位主義,觀眾才是美術館的主體等,只是就算是從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公立美術館的大問題之一,各館的大展常以當代藝術為主,但是對於當代藝術與觀眾之間的連結一直是還是處於介紹基本背景資料的狀態,展覽與教育的功能彼此的連結是相當微弱的。

  更大的問題在於,各美術館的定位與執行上缺乏以國家為單位的宏觀規劃,美術館的功能並不只是傳統的典藏、展示、研究與教育,同時也具有凝聚文化上自我認同的功能,當然這些功能的齊備,同時也需要學術與教育等體系的支持,只是美術館作為連結的平台與最終呈現的窗口,如果期待更有果效,可能就需要更整體的規劃。

  台灣官方的美術館們缺乏整體的規劃與戰略,這樣的缺乏除了官方的因循與藝術領域長期依靠官方資源餵養而失去民間監督力量也有一定關係,最基本的觀察是,各大藝術媒體的官方大展廣告就佔了固定分量,商業畫廊也依靠官方展覽為藝術家背書,當然互相唱和,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在藝術出版領域中似乎功能不彰,而在一般媒體裡,藝術只剩聊備一格的版面。

  不過,既然公立美術館對於台灣的視覺藝術領域影響力是如此大,相對的,在接下來的選舉中,就更值得我們檢驗兩位總統候選人的文化政策是不是能夠有相關的議題,從過去的選舉中我們發現,藝文議題通常不會是整個選舉的重心,如果藝術相關人士自己放棄討論及參與,這是非常可惜的,如果我們不想只剩下謾罵來宣洩,那麼選舉前相關領域的討論顯然是必須的。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