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令大人意猶未盡的兒童戲劇:《馬穆與精靈》
分享 | 瀏覽數: 485

令大人意猶未盡的兒童戲劇:《馬穆與精靈》

Author: 夏恩旭, 2015年11月30日 14時54分

評論的展演: 《馬穆與精靈》


圖版來源|沙丁龐客劇團粉絲頁

在演前導聆時,知悉《馬穆與精靈》是沙丁龐客劇團第一部親子戲劇的創作,2008年演出至今已經上演了將近百場。對於這樣的數字我感到十分驚訝,以一個非專攻兒童與青少年劇場的劇團而言,一齣親子作品能夠演出這麼多的場次著實不簡單(而且我印象中其實很少看見這齣戲的廣告跟宣傳)。但很快地,我也在劇場中理解了它會賣座的原因。

《馬穆與精靈》是一齣親子同樂的戲劇,故事取材自非洲的部落的寓言故事,講的是「分享」與「幫助」,這樣的劇情非常普遍,是一個典型寓言故事結構,劇情的走向與結局並不用太費心思琢磨,對大人小孩而言都是都是很容易理解的。細數過去觀看該劇團的演出,他們無論是成人戲劇或親子句,似乎劇情都不會太過深奧難解,但又維持在一定的高度不落於俗套,在通俗之中找到一種優雅而親近的姿態與距離,這或許也跟他們標榜要成為東方的大眾劇場有關。

回到作品本身,戲劇開場由演員弄錯演出時間,開始整頓舞台、收拾道具作為開場與導引。一群小丑演員,扮演說書人,進而帶領觀眾進入童話世界,所以其實《馬穆與精靈》故事的本身其實是藉由戲中戲的形式來演出。在說故事的過程中,發生許多「演員們」而非「角色們」逗趣的互動,除了打鬧甚至還有刻意而好笑的錯誤、演員互整等等的戲碼出現。這正是有趣的地方,即便大家都知道這是假的,依舊笑開懷,而且在場的大人的歡笑聲不遜於小孩。完全運用了喜劇的悲劇元素,如同豆豆先生一般,台上演員的錯誤與悲劇,正是觀眾們覺得好笑的地方。同時也在這樣的狀況下,大人小孩都在他們所能接受的方式上,迅速掌握與理解戲劇所要傳達的情節與意涵。

戲開演不久,我發現除了非洲元素的佈景與服裝之外,他們也大量使用了義大利即興喜劇的面具元素在裡頭。同時也搭配操偶、默劇、雜耍的形式,來讓這齣戲增添了許多色彩。而歐陸的表演系統搭配非洲的故事,由屬於臺灣的演員來扮演,這多元的文化背景交織,並沒有違和,反而微妙地舒適呈現在我們面前。這樣多樣跨文化的組合(尤其是表演形式與戲劇元素),在親子戲劇上可說是相當稀有,也很少團隊願意這樣嘗試。但我認為這是很棒的嘗試,雖然可想見背後的成本與時間是龐大的,但在於藝術教育與刺激兒童想像的層面,我深信這會一定程度的益處。從小便能接觸到這麼豐富多元的表演形式與手法,是過去孩提時期的我不曾擁有也無法想像的幸福。

承前段所言,我之所以稱之為親子同樂的戲劇,正是因為劇情不是主角,而是整個觀看與表演的過程。在表演上面,他們使用了街頭戲劇的形式,兩塊布幕、一塊背景幕,簡單的道具裝置與甚至用木箱子、收納箱來組成整個故事的佈景,正如同街道上露天的戲劇搬到了劇場裡。在其中,演員們的肢體都訓練得非常好,操偶、雜耍、默劇等表演,在一連串的動作之中都能看出他們超度的訓練成果。透過他們精湛的肢體控制,在小丑默劇的表演下,觀眾的想像力將許多的無實物想像出來,並且創造了環境與氛圍。更加有趣的是,戲一邊在演,時而笨笨的演員會扯到彼此的的後腿而跳出角色,狀況百出常常搞得一團亂。但這卻一點也不干擾,反而是最吸引人注目的地方,也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部分。除此之外,現場鼓樂也是一大點綴,這個現場鼓樂的元素也是我最受到吸引的地方。兩位樂手身邊不滿了各式各樣的打擊樂器,將屬於非洲大地的音樂帶到現場,襯托與搭配了整個劇情,甚至運用了每個樂器的特質去模擬自然界的聲響,還搭配劇情跟角色互動、讓角色利用鼓樂和孩子互動,全場可謂之歡騰,連我也情不自禁跟著拍起手、笑出聲來。

「兒童劇一定要互動嗎?」這個議題探論已久,其實答案大家都清楚,這個議題是源自於「為互動而互動」進而演變出「兒童劇就要互動」的一種反動。《馬穆》劇中的確參雜了「互動」,但他們很巧妙運用了劇中劇的形式,讓互動建構在「大家在共同完成與演出一場戲」的概念上。像是小朋友告訴「演員」們「角色」做了什麼、觀眾的互動與參與影響了演員的行動、觀眾要共同協助演員去完成角色的任務...等等等,也就是說觀眾也已經成為整個表演的一份子,而非觀者而已。透過小丑與街頭劇場、劇中劇的性質,解決了「跳出戲劇」的狀況,巧妙運用了互動的元素讓戲劇的豐富程度更加增添,觀眾從而也更加擁有參與感與向心感。以往我看見兒童或青少年戲劇裡,演員跳出戲劇,將觀眾席列為「經過的道路」從而沒來由地進到觀眾席握手、擊掌、玩鬧,這缺乏目的與意義的互動,像是被刻意安排來為了互動討好觀眾的行為總是令我白眼與無奈。但並非互動即罪,像《馬穆》一劇透過他們特有的手法,把這些尷尬無奈一掃而空,讓互動成為極具意義與含意的,甚至成為整齣戲不可或缺的亮點,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互動。

在歡騰笑鬧之間,時間過得很快,戲演完,謝幕了,掌聲如雷。但我竟忘記這演完的是戲中戲,真正的表演還在進行著呢!而後演員開始「拆台」、「清掃舞臺」,由於小丑演員們本身具備的「頑皮與傻鬧」特質,一個簡單的清掃也變得非常有趣,其中兩位演員甚至為了逃避打掃而躲進了觀眾席裡,跟著觀眾一起玩鬧,甚至跟觀眾借用物件來偽裝觀眾,就在另外兩位演員要去抓出他們時,就上演了一場鬧趣的捉迷藏。很有趣的是:幾乎所有大人都是協助藏匿的幫兇,而小朋友們全都極力地在幫另外兩位小丑捉迷藏。在最後的這個五分鐘裡,等同於是一個encore,讓大家再次體會這齣戲帶給我們的歡樂,然後深深記住這份感受。時間會流去、我們會老、孩子會大,我們可能會遺忘今天上演的戲碼劇情與細節,但我深信感覺是會深刻留下的,等孩子們長大以後,他們會記住小時候所體驗過的感動與感受,進而對於表演藝術有所接觸與喜愛。在我而言,這才是這齣戲教給我的呀!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