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偉文個展《橋下漂來的鱷魚》
Author: [2015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5年12月21日 18時57分
評論的展演: 方偉文個展《橋下漂來的鱷魚》
圖版提供|陳韋鑑
從一樓入口以施工前的卡典西德作為展覽標題,到四樓只放置一張完成的畫作,或許我們該把整棟建築物內的空間作為觀看方偉文本次展覽的線索,來面對其作品中瑣碎又多樣化的現實物與風格質樸又多元的畫面象徵物。
12月10日至2016年1月10日,台中Z書房舉辦方偉文個展《橋下漂來的鱷魚》,從一樓入口走進,除了牆上的展名說明外,只有地上鋪著的長條塑膠布,可能是卡典西德的保護層,但是卻又對映著標題的河流,只是在巨大的標題後面,用紙膠貼著小小的紙條,上面印著「生命無有盡頭,」邊走上二樓直接看到的是便利桌的背面,在二樓主要是工作燈相當低的映照著桌面上的繪畫作品,同時兩個窗台上各自有幾何圖形的牛皮紙與看似草稿的繪畫作品。
三樓充斥的各色雜物,不過可以大致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分有工作桌,牆面上貼掛各種紙條、圖騰草稿與雜物,桌上蓋著塑膠膜,膜下有畫作與畫具,彷彿作者暫時離開,牆角有蚊香與角材等雜物,牆上貼著不少畫作,後半部則是包括牆上掛著與地上擺放著的四、五畫作與圖騰剪貼,四樓則是一張類似先祖遺像的畫作,只是沒有臉部。
如果試圖從這些現成物與畫作的意涵去解讀,可以說是件艱鉅的工作,實在是充滿太多案是與可能性,而且有些還相當的直白,例如三樓的牆面上懸掛著的雜物裡,兩張紙條分別寫著「這是一幅畫是一幅畫是」與「它們想成為一幅畫」,但是如果我們將整個空間視為敘事架構,或者可以這樣看;一樓雖然是入口、同時也有展名,但是卻是塑膠布卻暗示了橋下的河流,是創作者的最底層自我,隨著樓梯而上是二樓的繪畫,包括幾何與圖像,但是卻沒有創作狀態,直到三樓才是正在進行中的創作空間與作品,最後在四樓這個平常聊天的空間裡,只存在一張作品。
觀眾從一樓看到的展名,其實也可視為是"作品",是由文字所構成的概念,上到二樓呈現的可能是視覺藝術裡的幾何造型與圖像,但是顯然作者已經更上一層樓了,在三樓前半部的工作室狀態,或者視為是作者的夫子自道,據說展出期間藝術家也確實在三樓度過一晚,而四樓對於Z書房來說是相對較具生活感的空間,平常的對話與停留都在這裡,而藝術家在這裡卻只放置一張祖先遺像式的作品。
祖先遺像式的作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過去方偉文總是被提及的汶萊華僑身分與鄉愁主題,而或許《橋下漂來的鱷魚》是個非常貼切的意象,橋是連結兩個空間的人造物,橋永遠是"在路上"狀態的乘載,但是鱷魚卻又靜靜地穿越了這個狀態,從史前時代不合時宜的存活到現代,看似危險卻又瀕臨滅絕的默默的順流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