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草草-彭賢祥小品展
Author: 陳韋鑑, 2016年01月30日 12時29分
評論的展演: 大肚草草-彭賢祥小品展
圖版提供|陳韋鑑
相對於去年個展《夜山水》,彭賢祥這次的小品展在媒材表現上更多樣化,相對於《夜山水》,小品展比較像是藝術家開放工作室,將大肚山上的工作室生活與觀眾們分享,或許小品展聽起來像是文人清翫,但是卻充滿了與土地的連結與藝術家日常生活中對藝術的操練與思考。
1月16日至2月28日,Z書房舉辦《大肚草草-彭賢祥小品展》,一樓展場入口處即是三落紙漿混土曬乾製成的盆,有黑、白與土色,這些盆分布在一樓與四樓,盆對面則是藝術家拍攝自己身影映在荒土原上的照片,可以說是隱約點出本展的主題,一樓後半則是九張看起來像是表現田園生活的攝影作品,二樓的兩個櫥窗裡則是放了許多玩偶,不管是米老鼠還是海龜,全部都在表面上糊了一層紙漿土,宛如尚未燒製的陶俑般,三樓主要都是厚紙漿版上的水墨與多媒材素描。
整體來看,整個展覽在媒材上是以紙漿混土為主體,不管是製盆、敷偶或是繪畫,或許這與藝術家常年身處大肚山上的工作室有關,有去過大肚山的人大概都會對大肚山上粗礪的紅土有相當的印象,另一方面,多年來持續繪畫的彭賢祥對紙的感受也顯現在此,將紙與土做結合,但是卻是最基本、最樸實的結合,做為盆或是紙版,都是成為新的載體,不管是與生活或是藝術做結合,都是藝術家對生活的夫子自道;而將泥紙漿敷在玩偶上,當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只是最直觀的可能是身處紅土砂礫下被創作淹沒的生命體驗,而將這些泥敷偶放置在窗台上宛如櫥窗式的展出,可能是藝術家自諷的趣味所在吧。
另一方面,從繪畫的角度來看,厚紙漿版上的這些素描,相對於大型的繪畫作品來說,尺寸上當然是小品,但是實驗性與完整度都有一定的程度,可以觀察出藝術家長期以來在繪畫上思考的面向,不管是主題的或是形式上的,藝術家透過這些大量的日常創作實驗,累積出大型創作上極簡卻又厚實的風格,對觀眾而言,能夠透過這個展覽理解藝術家的日常思考與脈絡,也會是審美以外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