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真實生活乃是相遇
Author: [2016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3月14日 14時53分
評論的展演: 吳亭瑋個展《一切真實生活乃是相遇》
對於台灣這個四面環海的國家來說,港邊的景色應該是國民熟悉的,保麗龍製的護墊、四散的魚乾,在記憶裡應該都是伴隨著海風與鹽味,但是當藝術家將這一切移動到展出的街邊櫥窗中,極簡的空間凸顯出這些物件本身的特質。
3月4日至3月27日,忠信市場黑白切展出吳亭瑋個展《一切真實生活乃是相遇》,現場擺放許多魚乾,包括兩個方形透明塑料與塑膠瓶中包覆的魚乾,其中一個塑料塊上呈水波狀,後方有一巨大的防撞護墊,其他包括,以鐵絲捆住的石頭、黑色球狀的塑料與一排以果核包覆的魚乾,在空間後方牆上則有錄像,影像內容包括船上漁獲箱與水下等,宛如魚類與人類接觸的歷程。
從語彙上來看,藝術家相當準確的利用塑料與魚乾這兩者的多重衝突,自然與人工物,腐朽與跡近永不腐朽等,以塑料包覆的魚乾本身造型被擺放的像是洄游魚群,但是三個包覆魚乾的塑料又各自有著不同表現,上有水波狀的霧面塑料塊理是魚群的意象,亮面塑料塊裡只有一隻魟魚,宛如博物館展現,而最小的塑料瓶則是強調了人工廢棄物,作者以三個不同的塑料包覆魚乾,帶領觀眾進入魚乾與塑料對話的節奏。
在後方的球狀物,據說明是橡皮擦屑膠結後而成,強調出塑料與人類互動,而一排看似貝殼卻是果核乾包夾魚乾,可以是象徵生命起源,也可以對比人類種植與養殖,只是雙雙失去水分也失去生命,而現場唯一象徵水分的卻是人工塑料,而大型的保麗龍護墊則是呈現出工業化製造的氛圍。
可能是過於準確,讓藝術家隱藏了一個重要的線索,在現場巧遇藝術家後才得悉,現場的這些所有魚乾,都是在漁船入港後所拋棄的,事實上日前歐盟才對台灣漁業管理發出黃牌,這些被拋棄的小魚,應該都是不符合商業標準而被棄置;在藝術作品中,以塑料與自然物做對比其實不少見,但是當魚乾是來自被商業漁撈棄置的,討論就更進一步,不只是控訴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還包括人類在資本主義下對待環境的現實,可以說是從捕撈源頭談起的海洋版棄食議題。
圖版提供|陳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