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旅行紀事--新媒體典藏展
Author: [2016 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 2016年03月18日 14時35分
圖版提供 | 國立臺灣美術館
藝術與旅行都是當代文青不可或缺的逃逸路線,以旅行作為核心概念策展,除了有很廣泛的應用範圍,也很適合推廣,國美館多年來累積不少的科技藝術作品,如何以不同的展覽方式介紹、推廣是很重要的。
國立臺灣美術館於2月27日至5月25日展出新媒體典藏主題展覽《另一種旅行紀事》,由館內策展人江珮歆以館內典藏青年世代的新媒體藝術類作品,共展出張永達、陳依純、陳宛伶、羅斯里胥安姆‧伊斯梅爾(Roslishan ISMAIL)、李承亮、林子荃、何采柔、許家維、杜佩詩、余政達、張徐展等11位藝術家,媒材涵蓋錄像、裝置與數位攝影。
策展人將主題「旅行」解釋為一種「介於出發與抵達之間、正在發生的、進行中的狀態」 ,展場共分三區,「回憶的持續前行─現在的過去」 、「體感經驗進行式─現在的現在」 與「當下的未來之旅─現在的未來」 ,共 12件新媒體典藏作品。
由於主題定的相當親民,觀眾很可以用自己對「旅行」的想像來觀看整個展覽,例如講到「旅行」最直觀的聯想"在路上"的狀態,不管是李承亮的<Hello還是Bye Bye>或是陳宛伶的<浮動小機車>與<我背著你好快樂>,光是場景就很直接的顯現出關於"在路上"的聯想,林子荃的<晃>則是再現車窗形式與窗外消失的風景,以當代的媒材顯現"在路上"的時間感與空間感,更是會呼喚出觀眾的相關記憶,以推廣科技藝術來說,是相當容易令人親近的。
從整個展覽空間來看,觀眾甚至可以很線性的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角度來觀看,入口張永達的<Seen/Unseen N°0>雖然抽象,但更像是個敘事上的楔子,許家維的<鐵甲元帥-靖思村>則是以歷史與敘事為經緯,相對於此,余政達的<信>重新演繹電郵信箱中的垃圾郵件,以既定印象操弄敘事,最後則是漸漸在杜佩詩的<玉山迷蹤之一>與張徐展的<未來的未來>走向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新媒體藝術本身在創作的當時可能同時兼具媒材的探索,對一般觀眾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典藏展除了以藝術史的線性展現外,再度以親民的主題詮釋出作品的共通性,讓觀眾以不同的角度來觀看、認識這些典藏品,是相當有心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