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選了A-5的演出作品
Author: 許家峰, 2016年03月21日 19時39分
評論的展演: 《24小時40人團體創作》
時間:2016.03.19~2016.03.2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2樓藝文空間
主辦單位:同黨劇團
24小時內能完成怎樣的作品呢?這是個有趣的集體創作計劃,我是觀賞19日A組的表演,這樣的型式乍看之下有點像showcase,短短15分鐘內,這五組如何使出渾身解數,把觀眾的目光聚焦著,更像是「試演」概念,試著從這五部作品中,思考著可能的發展性、獨特性等,去延伸可能的後續製作與推行。
我没有完整的敍述每一組的故事,單就喜歡的點或想法提出。
第一組:導演 (簡培如)、編劇 (關達蔚)、演員 (陳佳穗)、張庭瑋
短短地十餘分內,我徹底被壓迫到難以呼吸,不管是故事題材或導演手法,表現突出,故事關於先生性侵了自己的女兒後,這對母女從面對、改變、反抗…等情境上的轉折,飾演母親的陳佳穗,她的氣場驚人,光聽她數1、2、3,就被她給壓制了,我也喜歡最後兩人的角色互換,一種循環輪迴的意象吧。
場景安排在四方框架的曬衣處,母女倆在其中穿梭著,搭配簡單清脆的鐘聲,這樣的音樂設計簡單準確。
第二組:導演 邱奕嘉、編劇 李承曄、演員 朱神龍、(劉峻豪)
這是一齣很議題性的作品,有點像在談論公平正義話題,作品的內容是完整但不容易聚焦,我想是因為主角是兩名年輕人,過於平面我無法從他們的對話裡去探寻其相關可連結的線索,因為他倆就是一種泛指當下的年輕人,若再把角色定型,也許角色被定位後的特質會與所提的議題有著更深連結吧。
我很喜歡導演設計奔跑的意象,一種被現實消耗的熱忱。
第三組:導演 呂筱翊、編劇 許株綺、演員 (趙欣怡)、辜泳妍
二人飾四角在這短短地15分鐘裡,明明是沉重的家庭悲劇,但節奏太快了,演員在轉換角色也過於急促整個快了好幾拍,若速度再慢慢些,留白再多些,我覺得角色情緒的層次就會拉出來了。
我很喜歡配樂的選擇,讓我想起電影《我等著你回來》那樣的詭異氛微。
第四組:導演 謝其文、編劇 陳嬿靜、演員 島田惠、馬韻婷
的確,個人覺得這本是以演員而寫的,藉由語言\文化的差異,所提拉出的語言表達的錯覺笑果,其實我不知道這作品想表達什麼,但真的太有趣、太好笑了。看完會令人開心
這作品很像諷刺政治的四格漫畫,有梗,主題明確但故事對白或角色建立顯得薄弱,笑果大於故事本身。
第五組:導演 (王奕傑)、編劇 (詹傑)、演員 高詩婷、(尹宣方)
扣扣扣,姊姊一邊切著菜,一邊和妹妹爭辯著,當妹妹說,我身上都是冰箱裡的豬肉味和xx味後,聽到此,我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哇,好棒的感覺喔,有一種觀看預告片的感覺尤其姊姊手上的刀没停歇過,一直切,一直切,扣扣扣地聲響,迴繞在這空間裡。
整個演出的調度,可以感受到編劇與導演的巧思設計,我很喜歡一開場舞台上切菜聲對應著遠方的腳步聲(夾著淫聲浪語)有種電影的蒙太奇感。
假如我是製作人,要我在這五部作品內選擇一部製作的話,我會選擇第五組,個人覺得除了完整性最高外,從這15分鐘的演出,不管故事向前或往後發展,都俱有高度的彈性與不可預料性,另從姊妹倆人的情感面去交叉發展,可以延伸出的議題較為豐富,光廚房的幸福料理到人肉叉燒包就很有話題性,從兩個女人的角色就可以發展出截然不同的路徑但又因血緣關係無法斷離。
第一組我和友人也很喜歡,但對我來說,比較像要拿最佳女主角獎項的競賽作品;第四組則像是可以爭取國際交流的機會,一圓台日兩地演出夢,當然日籍演員的話題性也易操作。
不過若真要我思考著劇本創作這事,個人覺得題才太雷同了缺乏了獨特性;另有被( )的名字純屬個人喜好;那晚陪同我一起觀賞的友人幾乎没進過劇場,演後,在回程的路上他表示著很喜歡這樣的演出,我也深表認同。
比較扼惋的是没看到B組的演出啊。
回過頭來談《24小時40人團體創作》這樣的企劃,個人覺得很有意思,我不知道有多少從事劇場創作者來觀賞,但對我來說是一項很好的思考,身為創作者、製作方與觀眾三方角度去分析其可能引發的議題\共鳴\市場等關連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