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4月11日 14時41分
評論的展演: 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
對膠彩畫感到興趣的朋友來說,國美館最近的兩個展覽都具有相當的份量,從去年展到三月剛結束的《風土之眼:呂鐵州、許深州膠彩畫紀念聯展》 到目前展出的《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都展現出過去難得一見的作品數量與序列,當然,以知名度與影響力來說,林之助的紀念展更是不能錯過。
1月23日至5月15日,國美館舉辦《明日之風-林之助百歲紀念展》,由白適銘與曾得標擔任策展人,展出林之助1934~2008年間作品共百餘件,包含膠彩畫、寫生、下繪、設計、書藝及文獻資料等,歸納出「摩登世界」、「家園憶舊」、「踢踏變奏」、「美藝人生」、「下繪、手稿與創作實踐」、「書作」等六個分類子題。
延續過去我們曾經提出的問題,當將膠彩畫直接連結日本畫並回溯到唐朝的「青綠山水」,在這個大中國中心論述裡忽略日本在明治維新後以膠彩畫來回應現代性,而台灣藝術家又如何在傳統文化中面對這樣的問題?此外,當這個回應現代化的脈絡在台灣於國民政府來台後又如何逐漸窒息?
相對於呂鐵州(1899-1942)赴日留學前深受台灣傳統藝術影響,雖然在日本習得膠彩畫,但是早逝的他在國民政府來臺後的回應現代化脈絡是來不及參與的,而相對於許深州(1918-2005) ,林之助(1917~2008) 十餘歲就赴日就讀,受過完整的學院派訓練與獎項鍛鍊,
更廣為人知的是,在戰後提出「膠彩畫」的名稱,並溯源回唐朝的青綠山水,來面對「東洋畫」或「日本畫」的指控,在當時的氛圍下,這是不得已的作法,同時也揭示戰後的氛圍,讓膠彩畫對現代性的回應無法繼續,加上熟悉的日文與臺語無法在課堂上使用,讓學術研究的可能性也相對減少。
然而藝術家終究是獨自面對創作的,以這次展覽作為廣告主視覺的<暮紅>為例,在戰後林之助一度以這種塊面構成的方式進行創作,這種風格很容易讓人連想到塞尚的風景甚或是立體派,當然也可能是來自日本畫原有的裝飾性的進一步回應;從另一部分的作品來看,例如<冬日>到<柳川陋屋>這系列以建築街景為主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塊面構成的現代性嘗試逐漸融入到其原有的創作脈絡,從這個角度來看,過去我們對於日據時代老畫家在戰後的發展,在理解與推廣上還是有需要努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