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假設》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5月03日 14時08分
評論的展演: 《日常假設》TKG+ Projects
圖版提供|TKG+ Projects
有些藝術家的創作開始關心"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藝術被視為從生活逃逸的路線,只是當藝術家的生活只有逃逸的時候,日常如何還能日常?何采柔與李傑透過空間建立對話,凸顯展場空間中缺席的身體正是日常假設的前提,只是這些前提有時並不真實,有時只是信念。
3月5日至5月15日,TKG+ Projects 舉辦《日常假設》,由許峰瑞擔任策展人,邀請何采柔與李傑展出,現場展出近廿件作品,包括李傑的複合媒材與錄像,何采柔的現成物挪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觀賞從尚未進入畫廊就開始了,在畫廊外牆上,透過窗戶飄著的超長窗簾是<漫TKG+>與一樓展示窗中旋轉著的高跟鞋<旋轉>,都是何采柔的作品。
從走入電梯開始,電梯地板上模糊的噴漆"COUNT"字樣可能就是常被忽略的作品,而走入展場後第一件作品則是地板上的報紙,<來自過去的誘惑>這件作品是由藝術家挑選報紙後,投影十年秒數倒數於其上,一方面報紙被許多媒體認為是十年內將會消失的媒體,另一方面,報紙也是許多空間預備讓人等待消磨時間的物品,在入口處迎賓,同時也讓來賓等待空間的功能運作,而轉身在眼前的正是長達八米的窗簾<漫TKG+>,這兩件物品都不能說被剝奪功能,但或許可以說是被誇張化後在既定空間裡否定自己。
展場裡的作品敘事線並不統一,但是若從空間的角度來看,則是有許多的互文,原本可能會遮黑的窗戶全數如常,白天甚至可能會導致投影作品的觀看障礙,但是也凸顯空間本身的辦公室個性,而<跑故事>等系列則是以傳統作品方式展出,讓展覽空間依然是展覽空間,而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則是<表格>,共四十九個抽屜立於隔間牆邊,看來是牆的一部分,但是依然在誇張的數量中失去了既有的功能,有趣的是據藝術家表示,買回來的鎖頭其實只有三種,工業化的生產本身就讓鑰匙的保密功能成為某種想像,而我們的日常生活正是靠這些想像的前提假設來維持運作。
李傑的作品雖然在數量上較少,但是卻在展場中相對於何采柔的現實物中加入了錄像的時間性,尤其是生活片段切片的冷酷,準確的讓人看到日常生活中失去前提假設下的陌生,對應於何采柔豐富的語彙,呈現了所謂「日常假設」的不同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