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冬城女人》角色扮演與聲音的疏離感
分享 | 瀏覽數: 641

《冬城女人》角色扮演與聲音的疏離感

Author: 魏竹嶢, 2016年06月08日 23時26分

評論的展演: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51屆學年公演《冬城女人》

《冬城女人》導演黃惟馨無疑是想往理想的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史詩劇場」(epic theatre)理念靠近。史詩劇場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讓人思考,這點在《冬城女人》是有作到的。從這點出發不難發現布雷希特的理念與精神仍然在劇場裡出現。「戲劇反映現實生活的問題。」要做到反映就要讓觀眾思考自己的生活是否有和腳色碰到類似情節,或是如果想像是角色本身會如何面對,進而產生共鳴。透過打破戲劇的幻覺的表演手段,讓觀眾跳進跳出,進而讓觀眾開始思考。而在舞台表演上,聲音的表現是吸引觀眾注意的重要手段,要以聲音的表演製造疏離感,就得先從「扮演」說起。

 

  導演讓觀眾看見了演員變成角色的過程,甚至舞台裸露化,讓觀眾看見的燈光器具、音箱、甚至是演員換衣服。讓觀眾明白的看見「扮演」這件事,本身就會造成疏離效果,讓觀眾清楚明白這只是「戲」,而非這齣戲劇怎麼製作得這麼粗糙。隨著劇情推進,觀眾仍不斷被提醒角色只是「扮演」,開始去思考這個「扮演」背後的意義。在這點上與傳統戲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觀眾看的是「演員扮演角色」,而不是單單只看見「角色」。在聲音上,演員只有在最後以演員的身分的說話,這點有點可惜,如果能多一些角色與演員的分別說話,相信「疏離感」會更強烈。《冬城女人》劇中角色木匠在這次演出中,表現亮眼,透過較誇張的聲音、肢體形象呈現角色,表演的處理讓觀眾既明白他只是「扮演」,又對他的角色行為感覺明確,對角色有全貌的看法,進而開始思考。

 

  台詞的部分,導演黃惟馨改編劇本後,台詞顯得精練。劇本中時常出現一段台詞中有角色的情緒,也有演員對劇中事件的評論,形成了夾敘夾議的導演手法。面對這種複雜的表演風格,演員在角色的層次處理,須格外下點功夫,這點可能對於舞台經驗稍少的青年演員們來說,有點難以駕馭。在戲曲中有所謂「自報家門」會先交代完劇情,然後轉身入戲。在這次演出中也會看到這樣的情形,舉例來說老王就是一位這樣角色,他時常藉由與神明們的互動,點出問題的所在。讓人清楚明白角色所碰見的兩難,並不是只單純以黑白善惡來二分,這樣的分類是無法釐清事情的全貌。史詩劇場的特色讓人對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解讀與立場,觀眾藉由戲,也在思考現實生活中會碰到類似的情景,自己應該如何面對與處理。

  在聲音上,這個戲還有另一大特色就是音樂歌舞,音樂歌舞與真實本身就是衝突,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會突然唱起歌、跳起舞、或者是以歌代替對話,突然的歌舞,會讓觀眾再次打破戲劇的幻覺回到現實之中,史詩劇場中的陌生化會被突顯出來。單純從音樂旋律的部分來說,戲劇系與國樂系的合作,也對音樂歌舞產生出不同的見解與立場,因為大家對於劇本文字切入的角度不同,而表現手法亦不同,反而國樂系的編曲是用音樂氛圍在幫劇情下註解,彌補了前面所說演員難做到夾敘夾議的部分。不過以歌舞作為表演手段,最難的部分是台詞與歌舞的連接點,演員須做到渾然天成看似一體,歌中有話,話中有歌,演員這部分的表現還需要加強。

 

  《冬城女人》想呈現史詩劇場的理念,因為演員人數眾多,更突顯史詩劇場強調「演員是為達到藝術理想的工具」,因此,這次的演出對於文化大學戲劇系學生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學習與實踐的機會。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