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術雷達 / 藝論紛紛 / 藝術的力量——評《假戲真作》
分享 | 瀏覽數: 784

藝術的力量——評《假戲真作》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何定照, 2016年06月19日 16時51分

評論的展演: 《假戲真作》 A TRUE CALLING


圖版提供|EX—亞洲劇團、攝影|陳若軒

近年表演藝術界盛行各領域跨界合作,舞台與背景務求繁複,用多媒體與科技力刷存在感,演出劇本與形式也爭相比複雜難解。這其中當然不乏佳作,但若玩多種元素功力不夠、默契未成或本質不合,稍有閃失,往往有如熬煮一鍋珍饈時不慎打翻眾多調味罐,成了莫名所以的雜燴。

在此風潮下,看到EX—亞洲劇團6年前首演的《假戲真作》,簡直如品一甕陳年佳釀。用料雖單純,卻散發甘醇芳香,餘韻悠悠。

劇本奠基於印度口傳文學,全劇也因此以劇團常見的說書人架構展開。然而這看似傳統的說書人架構,在劇團創辦人兼編導、演員江譚佳彥延伸、變形下,成了巧妙的魔幻迴圈;兩名演員(另名為魏雋展)交替著遊走圈內、圈外,變化出各種世界,又把迴圈玩成萬花筒。觀眾,就這樣被從迴圈到萬花筒散發的劇場魔力緊緊吸住。


圖版提供|EX—亞洲劇團、攝影|陳若軒

全劇一開始,由另名演員魏雋展飾演說書人,介紹故事中的戲子。這裡是第一個圈內圈外/戲裡戲外交融的巧妙處:當江譚佳彥出場,模仿/學習著魏雋展的戲子動作,乃至兩人越來越同時動作,代表兩人皆成戲子,雙重展現了戲內戲子的生成(江譚佳彥)以及戲外融入戲內的轉換(魏雋展),不但為傳統說書架構平添觀賞趣味與藝術層次,也揭示該劇意欲探討的哲學命題:自我與角色的界線為何?戲內戲外的界線又為何?

在演員巧妙地跨越戲內/戲外界線演出下,觀眾幾乎察覺不到戲內/戲外、自我/角色界線已然產生重大變化,就自然進入兩名演員建構的故事氛圍:盲目信仰又背信的商人、進入角色過深以致不顧金錢的戲子、霸道又狡詐的國王、忠於戲劇藝術乃至喪命的戲子……。

幾段演員到角色的變化中(江譚佳彥以戲子演員身分進入不同角色裡;魏雋展由說書人身分進入到故事中各個角色)中,最引人心折的是在戲子(江譚佳彥)最末準備國王要求他扮演的殉夫女人時,將扮演女人所需的道具,鄭重地交付扮演女人魂魄的魏雋展。那交付的姿態如此神聖,宛如遺言,如此安排從製作實際考量下,固然可能是因魏雋展扮演女人或許較具說服力,但在劇中此刻,卻又多了演員將角色交付給演員的意涵:一個角色的交託,在劇中此時直如生死交付,這又是EX亞洲劇團對藝術的自我況味了。

也因此安排,江譚佳彥得以合理地出了戲外,代替魏雋展成為說書人,再次超脫傳統說書人架構,更完美地銜接了戲內/戲外的意義循環。他在劇末的感言,「每個人高興地唱歌跳舞,沒有人記得國王對戲子的承諾,但是每天、每個晚上,我的心中不斷聽到戲子的聲音」,以他劇外身為EX亞洲劇團藝術總監的身分說來,又更具弦外之音。

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裡有句著名台詞:「請您善待這班戲子伶人,不可怠慢,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縮影」,相比之下,《假戲真作》中的戲子在強權下為藝術而死,更令人唏噓。EX亞洲劇團慶祝10周年,特意獻上只用兩名演員、極簡舞台與雋永音樂來完成藝術高度的《假戲真作》,在形式上固然凸顯了以肢體超越語言界線的功力,在內容上,除了延續一貫寓言式的探索,也是對藝術信念的重重宣示。

使用 Disqus 留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