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擺盪》
Author: [2016特約評論人] 陳韋鑑, 2016年06月27日 12時19分
評論的展演: 《擺渡/擺盪》-溫馨&林欣美聯展
圖版提供|陳韋鑑
一場行為藝術加上科技藝術作品的聯展,看似在藝術上無關的友情聯手展出,但是仔細看後卻可以看到,某個程度上都在回應"藝術學院"體系中學生的景況,整體而言,身體的缺席可能是藝術家想反映的學院現況。
6月12日至6月22日,在「荒原藝術」展出《擺渡/擺盪》-溫馨&林欣美聯展,其中溫馨於12日下午於展場進行行為藝術<泅>,並邀請現場觀眾參與;展場展出的部分則是包含科技藝術、裝置與紀錄等,行為藝術的部分是溫馨頭戴透明頭罩,口含呼吸管,第一次邀請觀眾將水倒入,第二次則是由工作人員以水管大量灌水,兩次都是直到藝術家無法支撐才將水倒掉,而在開始倒水時,藝術家在頭罩內喃喃自語地唸出創作自述,觀眾在現場只能聽到遙遠又模糊的聲音。
林欣美的作品主要是改裝過的中學課桌,上有身為高中老師的她在教室所撿拾的各種物品,物品內有馬達、下有鉛筆等裝置,在課桌椅上的白紙上自動移動,移動的過程中物品與課桌都會輕微的震動,在移動的同時物品也會留下繪畫式的痕跡,另一件作品則是在一個月份的紀錄作品覆蓋下的平板螢幕,顯現的是這些圖像,同時這些圖像也貼在牆上;溫馨的作品除了行為藝術的紀錄影片與物品外,還有在地面上自動遊晃的假髮,假髮下有輪子與感應器,會避開人。
如果只有看到現場紀錄片而沒有參與行為表演的觀眾,可能會誤會<泅>不過是個以自虐象徵人類處境的現代主義式作品,甚至還可以廉價的批評藝術家還口含呼吸管,這種安全感是無法展現現代主義的英雄主題,而這主要是因為紀錄片缺乏藝術家在頭盔中喃喃自語"創作自述"的聲音,而且紀錄片也缺乏現場藝術家將水倒掉後向觀眾跪倒的部分,這些其實才是顯現藝術家象徵的不只是人類處境,而是創作者的處境,那是種只能接受外界源源不絕的傾倒,但是自己的聲音卻無法外傳的處境。
從這個角度來看,林欣美的作品則是以課桌象徵學校體制,那些無法預期的震動與痕跡當然可以被解釋成教育的過程,也可以被視為是譏諷繪畫中的"自動性技法",不過對比到溫馨的<泅>所表達的溝通困境時,那些課桌的震動對機械們繪畫的影響,或許可以當作藝術家再現學校體系對創作者的影響。
一般而言,聯展常是許多年輕藝術家資源不足下不得已的選擇,但是當兩個藝術家關心的事物有交集時,有時也會產生有趣的連結,或許不是那麼明確的議題性,但是足夠的反思或許會指向相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