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情感,在院子裡《蔓沿》
Author: Beyond Chen, 2016年07月06日 12時17分
評論的展演: 六八劇舍《蔓沿》
6月3日陪著幾位對於戲劇有興趣的服務對象,我們來到了高雄院子劇場-一個簡單、真實的場地-來觀賞六八劇舍演出的《蔓沿》。蔓沿是一部很有意境的劇,整部劇透過不同植物對於主角們的意涵,勾勒出一段對於情慾的期待與矛盾的演出。
《蔓沿》這部戲劇,描述了諸多情感,透過不同的事件,在角色的心中蔓沿,在戲劇上演的過程中。看著我所陪伴一起去看劇的服務對象,我也在想,不曉得戲劇的內容,是否也在他們心中「蔓延」了開來,不曉得成了什麼樣的畫面。
有一些服務對象,因為先天的限制,使他們較不善於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可能是用詞不夠精確,也可能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進行表達,因此,在許多社會大眾的眼裡,他們變成了「沒有想法」的一群人。然而,在陪伴服務對象的過程中,慢慢會察覺到,就像是我本身,就像是閱讀本文的朋友們,對於許多障礙者而言,內心的情感也是澎拜洶湧、豐富多變。
戲劇中的其中一段很有意思,女主角家附近的公園種了幾棵黑板樹,因為開花時較為濃厚的味道,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抗議,進而決定將其移除,在現實中,似乎每到黑板樹的開花季節,相關爭論也真的會跟著花開。對於黑板樹的爭議我本身不怎麼了解,但這一段劇情,讓我想到了我在工作上所遇到的服務對象,作為一名在身心障礙領域服務的社工,
有些身心障礙者在社區中,可能因為一些不討喜的的行為,不適當的社交表達方式,或是更純粹的-外表可能與其他人有一些差異,進而不被社區了解,不被尊重,或是被忽略(其行為與社交方式則可能因為過往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經驗的忽略所造成),儘管在現今我們自詡台灣社會對於身心障礙者已經有高度的關注,有時還是會聽到希望障礙者「盡快離開」或是「待在家中就好,不要隨便出門」的言論,言者無意,撇開有些人是確確實實的排斥障礙者之外,有時這樣的言論可能是出自於關心、安全或其他因素的考量;聽者有心,這樣子的關懷,簡而言之,就是期待他們從社區中「消失」,猶如劇中的黑板樹,因先天的氣味,而希望被移植他處。
「不是不喜歡,只是這裡比較不適合,其他地方比較適合。」,這樣的理由很單純,但也很傷人。
雖然其實現今越來越多人對身心障礙者有更多的包容與接納,但若更進一步的將「身心障礙者」這個詞代換為「弱勢族群」,那我們對於弱勢族群因不了解、不喜歡而不接納,這樣的戲碼,其實也一直在社會上上演。
另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是本齣戲的第二幕,在第二幕,女主角在公園遇到了一位在畫圖的少年,從圖中的內容,開啟了雙方對於各自感情遭遇的討論。這一幕非常有趣的地方在於,在整個第二幕之中,女主角與少年坐在公園的長椅上背對著觀眾,只有偶爾在內心戲或是一些肢體動作的時候,才會面向觀眾。
對於一般的觀眾而言,這樣子的表現應該算是新鮮的,許多時候於與戲劇接觸有限的人來說,其中一個印象就是在舞台上不能「背台」,或是不能「所有人都背台」,鮮少看到所有人都背台,而且一背就是背了整幕。然而這樣的設計,加上院子劇場較沒有界線的舞台,透過昏暗的燈光,讓觀眾有了一種身歷其境的感受。
「我是一個在夜晚的公園散步的閒人,偶然之間看見了兩人在公園的場以上談天,基於一點點的好奇心,我便在不遠處也做了下來,聽著、看著兩人的對話。」
《蔓沿》這部劇,劇情內容雖然有些隱晦的內容,但並不難以解讀,對於較少接觸戲劇的朋友們,是易懂又不流於簡陋的戲劇,而其中的意涵,對於擁有不同生命經驗的人們而言,相信也都會有不同的感受的。